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

八月三十一号那天,南京一个隧道里出了点事。有个穿粉色连衣裙的姑娘骑电动车进去了。她速度不快,后面车一直按喇叭。她呢,直接用手捂住耳朵,头也不回往前走。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隧道不让非机动车进去,这是明文规定的。可她还是进去了。结果后面一长串车都堵住了。视频传上网后,大家吵翻了。

有人说她不该进,也有人说电动车本来跑不快,限速十五码,哪能跟汽车比。还有人猜她是想发小红书,故意制造话题。交警最后罚了她五十块。

其实这规定早就有,但执行起来总有点模糊。新规要求电动车最高只能开十五码,确实慢。可隧道这种地方,光线暗、空气差、空间窄,电动车进去真有风险。以前就出过轿车看不见电瓶车,差点撞上的事故。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她没戴头盔也被拿出来讨论。法律规定骑车必须戴头盔,可很多人图方便就不戴。这次视频里,裙子挺好头盔压根没见着。交警罚她,主要还是因为闯禁行区。

有人扒她小红书账号,发现她最近发的内容都是“谁懂啊”这种语气。看起来就是想博关注。平台推这种内容容易涨粉,可拿公共安全当流量素材,实在不合适。

现在电动车越来越多。南京光外卖员就有几万,全靠电瓶车跑。可管理太乱了。有人七十岁了都没驾照也能上路。万一出事,责任怎么算?摩托车要考驾照,电动车随便上牌,隐患就这么藏起来了。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隧道设计时,其实早有规划可能加非机动车道。但施工的时候没落实。专家说,文件里写过,实际没不是第一次。杭州去年也有隧道堵过,也是电瓶车过不去。司机骂得凶,后来查监控才发现是送快递的,没办法才走的。这次南京姑娘,说不定也是为了出名,故意搞事。

她小红书的内容,全是这种带冲突感的场景。平台喜欢推这类视频,粉丝涨得快。可把公共安全当剧本,真的不对。

网上吵成这样。有人主张严查电动车,有人觉得规矩太死不够人性化。深圳试过电子车牌,进隧道自动报警。新加坡用摄像头识别车型,电瓶车来了会亮灯提醒绕行。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咱们这边,设备还得慢慢跟上。不能光靠罚款。宣传也不够,很多中老年人根本不知道隧道不能骑车。

这事最后就罚了五十块收场。可背后的问题一大堆。隧道设计、执法标准、平台监管、市民意识,哪个都不能少。

比如外卖公司能不能在导航里标出非机动车道?交警能不能提前提醒,别等出事才管?现在的处罚力度,对有些人来说五十块真不算啥。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最近小红书又冒出一堆人效仿。骑车故意找司机吵架,拍视频博眼球。这种风气越来越糟。小事变纠纷,谁都不好过。

每个人都在赶时间。可安全才是底线。视频里那些司机按喇叭也没用,后面堵得更厉害。大家真该冷静点。交通规则是给所有人设的,不是为谁特别定制的。

南京交警说要加提示牌。具体效果还得看。外卖员还在骑,学生上下学也得靠,完全禁止不现实。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新规提过将来可能强制装定位器,超速就断电。技术手段或许能帮点忙,但关键还是靠自觉。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下次路过隧道,还是会纠结。走还是绕路?骑车的人开车的嫌堵。规矩知道,可有时候真难办。

罚钱治标不治本。长期得大家一起想办法。不然类似的视频还会不断冒出来。

隧道骑电动车后续:网友爆料,她只是想发到社交平台分享-有驾

最后:

每次看到这种视频,我心里都沉甸甸的。不是为了那五十块罚款,也不是为了谁对谁错。而是觉得,我们好像越来越习惯用热闹来掩盖问题。明明可以好好沟通,却非要闹出点动静才被人看见。安全不是表演,规则也不是摆设。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一个人的举动,而是一整套系统和态度。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预防,少一点补救。生活已经够急了,何必再让一次出行变成一场争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