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碰撞测试引发的舆论漩涡:理想与乘龙的品牌攻防战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会的大屏幕上,一辆红色理想i8与卡车的对撞画面震撼全场。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场旨在彰显自家车型安全性的测试,会在一周后演变成对两个品牌的舆论审判——被撞卡车的乘龙标识未打码出镜,其驾驶室变形的画面迅速点燃争议,而理想汽车“实属无心之举”的回应,更将这场风波推向深水区。

一场碰撞测试引发的舆论漩涡:理想与乘龙的品牌攻防战-有驾

从技术展示到品牌危机:失控的传播链条

理想汽车最初的算盘清晰可见。选择与重卡对撞,是为了复制“以小搏大”的传播爆点——中国汽研的数据显示,测试中理想i8以60km/h速度与40km/h相向行驶的乘龙卡车碰撞后,乘员舱保持完整,车门自动解锁。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在发布会现场收获了预期的惊叹。但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细节:作为“移动式壁障”的乘龙卡车,其未打码的品牌标识和碰撞后的状态,会被公众自动解读为对该品牌质量的隐性评价。

舆情的发酵速度超出想象。网友将测试视频与乘龙卡车的宣传语“龙的脊梁,无惧挑战”对比,戏谑“理想让龙断了脊梁”;更有人翻出乘龙2023年获得的“轻量化技术创新奖”,质疑其安全性能。乘龙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从7月31日的侵权声明,到8月2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海报反击,四天内完成从法律警告到品牌亮剑的转变,巧妙将自身定位为“被攻击的实干派”。

合规性外衣下的伦理争议

理想汽车的辩护逻辑围绕“程序正义”展开:测试由第三方中国汽研执行,卡车是随机采购的二手车,目的是“验证自身安全性能而非评价竞品”。中国汽研的补充声明进一步强化这一立场,强调测试“不涉及其他品牌安全评价”,且卡车经整备符合实验要求。这些说法在技术层面难以挑剔——根据TR CU 018/2011法规,二手测试车只需通过基础安全认证,理想的操作并未触碰法律红线。

但公众的质疑指向更深层的伦理问题:为何不对卡车品牌进行模糊处理?要知道,IIHS在类似测试中会对非目标车辆进行标识遮蔽,E-NCAP甚至直接使用标准化壁障车避免品牌关联。理想的“无心之失”,恰恰撞上了汽车行业的营销潜规则——当安全测试沦为流量竞赛,任何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变成对同行的“隐性攻击”。乘龙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其声明中“自定义碰撞条件误导公众”的指控,点出了行业测试乱象的核心:缺乏统一标准的“极限测试”,正在异化为品牌角力的工具。

错位竞争中的双输困局

这场风波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两个品牌本无直接竞争关系。乘龙作为东风柳汽旗下商用车品牌,专注于重卡、牵引车等生产工具,与理想的家用SUV受众泾渭分明。这种错位却因一场测试产生激烈碰撞,折射出汽车行业营销内卷的荒诞现状。

理想的失策在于低估了商用车品牌的维权意识。对乘龙而言,卡车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运输从业者的购买决策,测试视频中驾驶室变形的画面堪称“致命打击”。其法务部门的快速介入,既是维护品牌声誉,也是对潜在客户的信心喊话。而理想试图以“二手车”“第三方操作”撇清责任,反而显得避重就轻——公众更关心的是,为何在明知可能引发争议的情况下,未采取基本的品牌保护措施?

中国汽研的角色同样尴尬。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其执行的测试虽符合流程,却因非标准测试的属性广受诟病。正如行业专家指出的,专业机构应避免成为企业营销的背书工具,IIHS的卡车钻撞测试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其目的是推动行业改进防撞梁设计,而非为特定品牌站台。

安全叙事的重构时刻

8月3日,理想汽车再次声明“与乘龙无竞争关系”,乘龙则以“龙的脊梁”海报强势回应,这场舆论战暂时进入僵持阶段。但留给整个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汽车安全宣传越来越依赖极端测试,当“碰撞视频”的传播效果盖过技术解析,我们是否正在偏离安全的本质?

或许正如乘龙在信中所言:“严守交通法规、定期维保比任何测试都更重要”。理想与乘龙的这场风波,终将成为行业反思的案例——安全不是用来炫耀的噱头,更不应成为伤害同行的利器。当所有品牌都能恪守这个底线,类似的“无心之失”才会真正绝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