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我觉得国产品牌已经稳稳站在了领头位置,但实际上,合资新能源车的高价依旧让人看不过去。

记得我买车那会儿,新能源基本上就是国产的天下。大概2024年初,除了比亚迪秦plus那样的车型,别的品牌的新能源车不多。市场上,网约车用的新能源车基本上都是比亚迪的,比亚迪能火到这个地步,不光是哪款车好看点,更是因为平价又实用。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有驾

我有个朋友,他家开的包子铺,去年提了一台本田皓影插混,标配续航73公里。你猜,他落地花了多少钱?我猜大概得28万,没错,就是这个价位——难以想象的贵呀!当时我翻了翻他买车的账单,车机系统除了微信语音助手外,也不能装多点软件,总感觉挺落后。更别提那些高级驾驶辅助,偶尔会出现盲区监测失灵的情况,他还跟我吐槽,ACC车道保持有时候只能识别到六七十米,远一点的就识别不到。

说实话,那车的底盘包电池比我这台比亚迪宋pro的底盘要高一些,明显看得出来,电池包都凸出来了。那款车,基本就是油车改出来的电动车,跟燃油版的皓影几乎一样的内饰——硬邦邦的塑料、没有任何高级感,坐起来也没有那种开心的乘坐体验。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有驾

我问自己:这合资的新能源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其实我自己能理解——合资品牌更懂品牌调性、用户情感,可能想着老粉不会嫌弃他们的传统燃油车,但从性价比角度看,明显没国产车划算。比如我在车市里看到某些国产车型带的配置,价格低得令人吃惊,空间大、配置丰富;而合资的偏偏贵个十万八万,还要牺牲点配置,尤其在燃油车开发还投入不少的情况下,新能源就更慢半拍。

讲真,我也得承认早期合资品牌有点不愿意在新能源上花大力,比如我聊到的本田皓影插混。用生活比喻,就像家里那台老洗衣机,不管是洗衣液还是衣服的材质,都对比国产的新洗衣机不够快人一步。它们的R&D(其实就是研发)投入,明显少了点热情。你问:为什么啊?我猜测,合资车的利润点在油车上,新能源还没完全拉开战线,毕竟新能源车的研发和供应链都很复杂,需要巨额投入,可能他们还在试水。

说到供应链,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挺清楚的。去年,我找销售问新能源车型的产能问题,他挠了挠头说:哎,供应链有点卡,零件还不够稳定。这个就好比餐馆开新菜,食材不稳,怎么敢大批量做?你会不会觉得:是不是这也是靠老本行捞钱,还不太舍得在新技术上烧钱?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那辆皓影的内饰和座椅,跟我的宋pro差距不大。空间够用,配置也够用,但没有惊喜。其实细想——我是不是太苛刻了?毕竟,车不是去度假,日常家用、上下班,够用其实就行。心里又隐隐不甘心,合资车的价格,哪怕是小型SUV,也要我掏出几十万,但体验上,似乎还是比不过国产的性价比。

而且呀,市场上的合资新能源,价格贵的离谱。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沃尔沃推出的一款新能源SUV,售价在40万左右,配置比国产排得更高,但实际用车成本?百公里油耗还在6升上下,电费电价我也没仔细算过,但估算,如果日常开20公里,纯电能用出一半电费就能搞定。反过来,国产车的纯电成本可能更低,百公里能到13-15元,甚至更低。同样的空间,同样的乘坐体验,差距倒没那么明显。你觉得,这差别是不是还在价格上?或者说,合资还是希望用品牌牌子来养粉,而不是在技术层面做大胆突破。

说到自主研发,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会有点要不要放手去创新这种想法。某些国产车公司不怕亏钱,敢在电子架构、动力总成上下真功夫。去年我还看到某国产品牌,把沃尔沃的研发团队买了过来,结果你猜?他们在底盘调教上做了很大改进,驾驶感受有明显提升。我估摸着,国产车的零件供应链,现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了,价格也合理。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有驾

合资车的将来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我常常在想。未必就是败了,也许会变得更加挑剔和惰性——毕竟他们有品牌和渠道优势,但技术和创新,已经不再垄断了。你说,国产品牌是不是也该走一步看三步了?别光觉得自己都行。比如我一直觉得,能耗和保值,才是真正考验一款车的硬指标。

有时候我会猜:合资品牌在新能源上表现不好,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心不死,还在借助原有的市场渠道卖油转电,挺难彻底放开手脚创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感觉?我这个人,还是喜欢低调一点的车,也许是多看少说,但总觉得,未来的市场,不一定还得依靠品牌定义。

我现在开的是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110公里超越版,市场表现让国产品牌稳居领先地位,合资新能源依旧高价难以超越国产性价比优势-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是,最让人觉得悬念的还是——这些品牌到底会怎么走,能不能突破现在的价格墙,真正把技术和体验做得更到位?而我呢,可能还要多观察一番——毕竟,谁都能卖出个漂亮标签,但真正留得住人心的,还是车里的那一点点实在。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