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要学点什么本事,不然爸妈每天盯着你发呆也不是办法。于是有些人选择打王者荣耀,有些人选择苦学驾照——前者可以在峡谷里驰骋,后者可以在40℃的大太阳底下融化。选哪个,反正都热得出汗。小学生忙着补天,大学生泡着驾校,学得头皮发麻,最后发现不管你怎么努力,还是干不过“爸妈催促”这个系统Bug。
你以为学车是为了自由?错啦,学车只是暑假的必选项,不学车的大学生,暑假就像没交作业的小朋友,随时有被家长爆锤的风险。于是,一场关于“假期苦练车,拿到驾照不让开”的全民真人秀就这么上演了。大学生们从小刚学会骑自行车那天起,被遥控到学车、考证、习惯教练的阴阳怪气,再到期盼拿到驾照,却发现爸妈突然变身“交警”,一句“你不安全,不让碰车”,直接把自由塞进保险柜。
说到学车,最早的事儿其实是起床。你以为暑假能躺到太阳升起?错。你起得比上学还早,因为驾校的接送车有自己的生物钟,7点准时开车,不带迟到。于是你六点半就开始和床单决斗,收拾收拾,还得穿戴整齐,最后还要被爸妈一路送到上车点,顺带听一串“怎么这么娇气”,还没到驾校心情就先报销。
别以为到驾校就是天堂。车不是你家的,教练更不是你亲的。他们早已修炼成耐火材料,车里40℃,开空调?对不起,省钱才是硬道理。这时候你才知道,原来练车不是练技术,是练生存能力——大夏天的,汗水像不要钱一样往下流。教练还不忘表达他对油价的担忧:开空调等于喝教练汽油,省着点吧。难怪大学生们都说,练车一趟,湿身两遍——一次是热的,一次是教练说你这大学生怎么那么笨。
练车不只是流汗,还有花钱。报名时满口承诺,等你真的来练,才发现VIP学员永远在你前面。普通练车等VIP练完才能排队?是的,你不是普通人,你是耐心的搬运工。一个上午基本上都耗在太阳底下,裸考练车不过40分钟,头皮已经熟透了。
技术不过关,教练教你做人。“你怎么这么费劲?大学生也这么迟钝?”听了这话,估计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可以交钱买教育,但改掉笨蛋的属性没那么容易。这样的高强度高温洗礼,最终换回一个证——驾照拿手,爸妈一看,又开始给你上安全课。
别以为爸妈催你学车是为了让你开车。动车开走了,驾照到手了,家里的车还是不让你碰。你试着上路,爸妈直接变脸:“不让开,不安全。”你以为拿了驾照就能成为家里的老司机,现实却告诉你:你只是名义上的有证人员,连试用期都轮不到你。而且,父母的安全感和你开的车速成反比,只要车头一动,他们就开始提前做撞车心理芭蕾。“慢点、刹车、停下!”你才发现,考完驾照还是学不会开车,重点在于,爸妈不信你能开车。
或者你觉得自己技术不错了,想在家里露两手。刚好去超市,毛遂自荐,刚把钥匙插进锁孔,爹妈的灵魂拷问开始了。“你知道怎么倒车吗?”“方向盘会不会打死?”“油门别踩那么狠!”你发现自己不是司机,是考场上的小学生,随时准备被老师点名批评。刚准备过红绿灯,稍微一犹豫,爸妈已经在心里盘算保险怎么赔了。明明驾校教练没说你不行,家里教练却永远对你不满意,亲子关系在一次倒车入库后降至冰点,这冰点还挺适合当冷饮。
更荒诞的是,你的驾照考出来了,却成了家里铁皮车库的收藏品。工作日爸妈都忙,晚上说要练车,爸妈累到不想动。自己开吧,爸妈坚决不同意。你才明白,有了驾驶证,还是个无证驾驶者;有了技能,还是个只会坐副驾的钉子户。所有的苦练,所有的汗水,最后只是换来一纸赞誉和家里“你还不够安全”的温柔暴击。
每年大学生到假期,“学车”这个词就自动跟“晒脱皮”“起不来”“被教训”绑定成套装。得驾照的过程,大概就是小型社会炼狱体验:人必须保持谦卑和能忍,哪怕你的学历比教练高,你的智商测评比爸妈猛,你还是要在屁股下的座椅上挨骂、等晒、挤时间。每个人都是强行被安排“成人式”,但真正的自由却总是隔着家长的安全距离,像是窗外的车流,能看不能碰。
有意思的是,爸妈让你学车时,那种紧迫感比高考还猛,把你送进驾校的架势仿佛你再不学就得进厂打工。忐忑地学,心虚地考,最后坦然又失落地发现,驾照只是一个假期版的“学习证明”,并没有开启新世界的大门。你也尝试反抗,想用技术证明自己,但家长的逻辑完美无懈:“你刚学会,没经验,路上太危险。”这话你小时候骑自行车也听过,二十年后还在重复。
而且,这种父母催着学、拿到不让开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互联网段子,它正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小型缩影。爸妈希望子女多一项技能,最好什么都学,但只要事关“自己头上顶的安全”就会立刻收回信任,转身又开始焦虑“这车还是先让爸妈开”。大学生们的自由和技能被困在家长的小心翼翼里,就像鸡蛋困在蛋壳里,不敲破就别想飞。
你看学车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也许不是在驾校变成“人肉烤箱”,而是拿证数天,发现没车练,只能在朋友圈里晒张证件,“人证合一,车却两不知”。你以为学会了就能驰骋,爸妈却让你先练坐车。你能感受到实习司机的高光时刻,但也能体会到原地的无能狂怒。甚至有更有创意的爸妈,直接建议:“先开开电动车吧。”这不是喜剧,这是生活喜剧。
其实,学车的心路也是成长的写照。小时候什么都不会,爸妈怕你摔倒,于是一直牵着你。长大了什么都会了,爸妈还是怕你出事,所以不撒手。你以为改变的是技术,其实没变的是安全感——最信不过的,总是你自己。后来你慢慢懂了,考驾照不是为了开车,是为了给爸妈一个安慰剂:我什么都能学会,但你什么时候才放心我动方向盘?
至于驾校和家长双重考验之后,你的人生技能清单多了一个证,使用频率堪比你家楼下的健身卡:每个假期都要提起,用的时候永远没机会。你自嘲一下:“考了驾照不让开,我是骗子啊。”父母回你:“有证不是本事,会开才是本事。”然后一家人和和气气地陷入无尽的技术和信任争论,最后发现,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让你开车的方式各有不同。
这世界上最荒诞的不是大学生学车没法上路,而是每个青年都在热浪里练技术,最后坐主驾驶的还是爹妈。你发朋友圈自黑:“毕业打工还得开自己的人生,但家长的车迟早要捂热我的冷证。”评论区里一片失落,大家互诉苦楚,只有教练在远方继续刷新油耗新低。
有人问车是非学不可吗?车不是非学不可,爸妈的安全感却是非学不可。大学生们在驾校以肉身体验中国式家庭焦虑,一边学技术一边学生活,最后明白:生活最难通过的,不是科目二,不是科目三,是爸妈的心理安全岛。
拿了证不让开,你可以笑着说这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家庭版。你也可以抱怨30天高温,最后拿回的自由只有一纸驾照。总之,人生就是这样,开不了的车和用不了的技能,都是青春的影子。偶尔自嘲一句:“这证,我是用来挂墙上的吗?”其实用来压泡面也挺合适。
如果有一天,爸妈终于放手让你上路,那大概就是你毕业工作的那天,或者他们实在懒得开车的那天。到时候你也许已经忘了科目二怎么过了,但这不要紧,因为人生的大考还在后面等着你:爸妈的车能给你自由,但你还得学会怎么在路上下车。
至于以后谁开家里的车?老人们说,家有一证,儿女不愁。但事实告诉我们,有证不等于能开,能开不等于能自由,自由不过是家长同意你去买瓶酱油的路上短暂消失的幻觉。还是那句话:学车不难,难的是把车开出去。
等到哪天你能把车开得飞起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这段学车的日子,你会发现,自己进化的不只是开车技术,更是抗高温抗怼人能力——毕竟,人生的路上,比开车更危险的,是爸妈的“放心按钮”。
最后自问一句:这么热的天,驾照都考了,还不能开车,这事儿到底是谁的科目四?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