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

我是真的没想到,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居然会对传统豪华品牌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尤其是像宝马5系,市场表现越发尴尬,10月销量才9240辆,这个数字放在奔驰E级和奥迪A6L旁边,真心差远了。这让我开始琢磨:到底是车的原因,还是消费者的变化带来的新逻辑?

你们知道吗?我反复跟一些宝马的老朋友聊过,问他们这个最新款怎么看。有的说,外观太激进,不像以前那样沉稳优雅了。我也翻了下他们的评论,发现颜值确实成了一个争议点。尤其是前脸,满满的棱角线条,LED大灯加上镀铬装饰,显得冲,没有之前宝马的那份沉稳和成熟感。这个变化其实挺奇怪的,因为宝马一直强调运动,但外观却没有大家惯的那份低调奢华,而像是搞了个运动侠出来。

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记得有人在车友群说:这车是不是开多了点太刺激,像个跑车的家族成员?侧面线条我还是挺喜欢的,车身比例协调,长车头配短前悬,看起来运动感十足。反过来看,这款车在空间上也是个硬核玩家——车长5.175米,轴距3.105米,座椅宽敞,后排膝盖还能翘二郎腿——毕竟,车的尺寸决定了它的宽敞度。我那1米8的身高坐进去,膝盖绝对有三拳距离,腿不用弯,也不用刻意挤着。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空间优势是否真的能挽救它的销量?我还特意去看了配置,前排座椅标配加热、哈曼卡顿音响、四区空调,配置还不错。动力方面,2.0T和2.0T+48V轻混,最大功率211到287马力不等,扭矩也上了400牛米,怎么开都挺顺滑,开起来确实很舒服。底盘用了双叉臂多连杆,这也是宝马的走心点——开起来的感觉,确实更偏向舒适而非极限操控。

但是,价格呢?厂商指导价是43.99万到52.59万,经销商最低优惠能到3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实操价格变成了30多万,跟20多万的廉价5系比,有点买家掉价的感觉。以前的宝马,买豪车惯了骄傲;很多人看价钱,想买个性价比高的家用车,也许会考虑它,但成交率明显不足。

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有驾

再说说市场反馈吧。我见过别的朋友开着新款宝马,他们都在吐槽:前脸确实太丑,看了半天觉得像被人扔了块碎玻璃,不过车内部我得承认,设计水准还是挺高的,真皮座椅、钢琴屏风,豪华感和运动感结合得挺好。

你们想象一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些实打实的数据。百公里油耗,估算大概在7-8L左右(有估算空间,不确定哦),保值率?这我猜也难说,毕竟新车刚上市,二手价还没太定型。销售读我这个文章可能会说:这车绝对好开!但是我心里想:一辆车好不好开,除了动力、底盘,还得看你心情。

这里还要拆开说一件事:核心问题在哪?我觉得不单是外观的问题。宝马在传统操控感的传承上已经逐渐模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研发压力大?研发流程像个堆积的拼图,从零到能量块拼完整功能,花的时间多了,创新少了。相比起来,特斯拉一款车就能更快打通血路。

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有驾

别忘了供应链的压力。去年我跟车厂朋友聊过,疫情带来的芯片短缺,导致他们的新品推迟了好几个月。这种断链也影响了宝马5系的前期市场反应。难怪现在这款新车看起来没新鲜感,其实它在研发时,各供应链供应的零件都变得紧绷。

宝马5系要撑起家用车的市场,得靠性价比和体验双管齐下。它的优势在哪?无疑是品牌和操控底蕴——但在这个颜值经济和电动车潮流席卷的时代,要保持领头羊地位,恐怕还得努力。

对了,顺便问一句:你们觉得,接下来宝马或者其他豪华品牌,是不是也得改革脸面才能不被边缘化?还是这种高端固有的沉稳和标志性外观,还能再坚持几年?我个人猜测——他们可能也在琢磨,要不要搞个电子脸,随时变换外观,也许也挺有趣。

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好了,ท้าย笔收一收,小细节倒是挺有趣——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好多年前买的车模,模型车上的那份沉稳与这次的棱角冲击,真是大不一样。或许,汽车发展到今天,反映的不只是科技的革新,还有人们审美变化的演变。

对有没有可能,大家都开始喜欢那种低调、朴实的造型,不再追求空中楼阁的设计?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挺值得我们琢磨的,但也许,真正打动消费者的,还是那份用得顺手、觉得值的感觉吧。

宝马5系绷不住了10月仅售9240辆,外观设计引争议又没有新鲜感,性价比还能否撑起家用车市场?-有驾

这车的磨合期还得看,下一次开出去碰见个老朋友,他会不会对我说:还真挺像模像样的,就是颜值闹心。——反正我觉得,谁都不敢保证颜值能永远不变,毕竟,车也算个活的符号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