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亏损百亿是战略性赌局

在中国的汽车圈,有个数据最近让人一听就直皱眉——2022年,国内某家造车新势力公布财报的时候,净亏损超过了百亿人民币。没错,是百亿,不是十亿,也不是几个亿。这家企业的年销量只有十几万辆车,平均算下来,每卖一辆车亏十几万。你说离谱不离谱?

很多人听到这个数据第一反应就是,“这还能活?”“都亏成这样了,还不赶紧关门?”再一看同行,好家伙,不止这一家,大部分造车新势力似乎都在亏损,亏得还挺整齐。几家知名的新势力企业,亏个几十亿都算“正常操作”了,百亿亏损也不是个例。那问题来了,这事儿真的有这么不堪吗?一个行业全体都在“赔本卖车”,这合理吗?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现象,看清楚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造车新势力亏损百亿是战略性赌局-有驾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数据拆开来慢慢看。一个汽车公司的基本账本,主要就几块:销量、营收、毛利、净利。亏损百亿这个事儿,核心是净利润,但净利润的来源是什么?是营收减去成本,再刨掉各种费用。先看销量和营收,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是“有增长”的,这是个重要前提。很多新势力每年销量都在翻倍或者接近翻倍,营收随之水涨船高。这就说明,它们的车有人买,市场认可度并不低。亏损的问题不在于“卖不出去车”,而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比较让人抓头的点。

接着看毛利率,也就是卖车赚的钱扣掉最基础的制造成本之后还能剩多少。大部分新势力的毛利率其实已经转正了,尽管并不高。什么意思呢?就是造一辆车的钱(包括零部件、生产线成本等)和卖出去的价格勉强能打平,甚至还能赚一点点。这和前几年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当时新势力的毛利率是负的,也就是造一辆车直接亏好几万。现在毛利率转正,说明运营效率、生产成本控制这些在逐步改善。

那为什么净利润还是亏呢?答案就在后面的费用上。研发投入、营销费用、渠道建设成本,这些加起来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尤其是研发,新势力每年的研发费用动辄几十亿,甚至大大超过传统车企的水平。这里有个背景要补充下:新势力的车往往是“智能化”方向的,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功能研发成本极高,而且技术更新迭代快,研发费用几乎没有“天花板”。对比来看,传统车企研发的重点更多在于机械性能优化,研发投入相对稳定,而新势力几乎是“不计成本”地砸钱抢技术。这一轮智能化竞争,谁技术落后,可能就没有生存机会了。

再往深了看,除了研发,渠道建设也是个“烧钱黑洞”。传统车企有几十年的销售体系积累,4S店网络遍布全国,而新势力几乎是从零开始。它们选择直营模式,自建线下体验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点,这些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一个体验中心从选址到装修再到人员配置,少说也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越往二三线城市铺设,花的钱越多。短期来看,这些钱都是“沉没成本”,但长期来看,它们是对品牌和用户体验的投资。

造车新势力亏损百亿是战略性赌局-有驾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账期和回款周期。新势力很多车是通过线上下订和分期付款销售的,回款周期长,现金流压力大。尤其是那种“预售价低、交付后再涨价”的玩法,看着能吸引用户下单,实际上却拖累了短期利润。对比传统车企,销售模式稳定,账期问题相对没那么突出。

说完新势力,再看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它们是不是也有类似问题?答案是,部分传统车企确实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亏损,但幅度远没有新势力那么夸张。比如一些自主品牌巨头,研发投入也在增加,但它们有规模效应,销量基数足够大,分摊了成本。而外资品牌,尤其是豪华品牌,基本没有亏损问题。原因也很简单,它们技术积累深厚,不需要从零砸钱研发,而且单车利润极高,几十万的车起步价,利润空间完全不同。

所以,回到新势力亏损的问题上,它们是真的“烧钱烧到没活路”吗?其实未必。很多新势力目前的亏损是战略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主动选择了“短期亏损,换长期发展空间”的路径。研发、营销、渠道建设这些开支,都是为了抢占市场、提高品牌价值。换句话说,它们是在用亏损换未来。是不是乱花钱?未必。是不是有章法?多少还是有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能熬出头。这条路风险很大,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一轮竞争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好事——新技术、新功能、新服务层出不穷,而且价格战让车价越压越低。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它们能不能在亏损中找到平衡点,扛过转型期,走向真正的规模化盈利。

所以,看着吓人的百亿亏损,背后其实是行业激烈竞争和新技术赛跑的结果。亏损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看亏损的原因和目的。对新势力来说,前面的路确实不好走,但如果能熬过这一阶段,前景未必没有希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