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禁售中方卡车:安全之名,保护主义之实

俄罗斯一纸禁令,中国四大卡车品牌突遭封杀! 7月30日,俄联邦技术监管局以“刹车失灵、噪音超标”为由,吊销东风、福田、一汽和汕德卡旗下18款车型的销售许可。这些被贴上“安全隐患”标签的卡车,早已通过欧盟认证,在中亚多国畅行无阻;而就在禁令发布前三天,俄罗斯三大车企刚因产能过剩宣布“做四休三”。 一边是军演中的亲密握手,一边是市场里的冰冷封杀——这道禁令背后,藏着比安全更真实的博弈。

俄禁售中方卡车:安全之名,保护主义之实-有驾

被俄方点名的汕德卡ZZHS车型,早在2024年就拿到了欧盟的整车型式认证(WVTA),在德国、波兰等市场合规销售。 同一款车,在哈萨克斯坦等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也畅通无阻,唯独到了俄罗斯成了“马路杀手”。

俄方发布的禁令文件长达十余页,却未公开任何具体检测数据。 涉事车型此前均通过俄罗斯GOST认证,如今突然“翻旧账”,连申诉窗口都未开放。

俄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宣称“三个中国品牌卡车存在严重缺陷”时,本土品牌拉达正用着中国混动技术贴牌生产,每台车还享受17万卢布政府补贴。

俄禁售中方卡车:安全之名,保护主义之实-有驾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每卖出4辆重卡,就有1辆是中国制造。 汕德卡以14.2%的市占率,首次超越本土巨头卡玛兹的13.8%,坐上市场头把交椅。

进口卡车中,中国品牌占比超过90%。 汕德卡、一汽、三一重工包揽前三名,合计吃下55.5%的进口份额。

卡玛兹的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0%,上半年亏损47亿卢布。 俄三大车企卡玛兹、AvtoVAZ和GAZ集团被迫实行四天工作制,高管公开抱怨“中国卡车导致市场危机”。

8月1日,俄罗斯新报废税正式生效。 20吨重卡税费暴涨167万卢布(约14.7万人民币),直接抵消了中国卡车的价格优势。

平行进口路径被彻底封死:在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停留超12个月的车辆需补缴全税,个人进口车税费从5千卢布飙升至30万卢布。

俄禁售中方卡车:安全之名,保护主义之实-有驾

俄方强制要求所有新车在本地实验室做OTTC认证,周期拉长到8-12个月,单车成本激增2-3倍。 中国车企新车上市节奏被打乱。

俄罗斯物流企业算了一笔账:中国卡车价格仅700-800万卢布,比本土车低30%。 禁令将导致运输成本飙升18%,建筑木材价格一周内暴涨17%。

俄网民在汽车论坛IXBT上嘲讽:“开了三年的车突然变‘死亡陷阱’,以前的合格证是手绘的吗? ”更有人警告:“下一步若禁中国配件,整个行业都得瘫痪! ”。

俄国家杜马部分议员紧急发声,要求开放申诉通道。 他们担忧此举将损害俄罗斯国际经贸声誉,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卡玛兹虽受政策庇护,但因缺乏车规级芯片,产能仅达目标的30%。 其仿制的中国混动系统,热效率比原型低10%,油耗反而增加40%。

远东运输公司发现,中国卡车的防锈技术更适应严寒环境,故障率比本土车低40%。 俄媒此前炒作“中国车生锈”的案例,被证实发生在撒盐量超标的实验路段。

俄罗斯试图复制“现代汽车模式”:要求中国车企赴俄建厂换市场准入。 哈弗在图拉工厂实现35%本地化率后,成功规避20%进口税。 但对重卡企业来说,分散产能意味着巨大风险。

俄乌冲突后,西方车企撤离让出80%市场,中国品牌快速填补空白。 但俄罗斯在电驱动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依赖中国供应链,占比超80%,引发其战略焦虑。

俄罗斯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仍建立在欧美平台上。 拉达依赖雷诺遗留产线,产业界暗藏“重返西方”情结,对中国技术心存芥蒂。

俄国家杜马议员公开警告:“27.6%的市占率已是经济主权红线。 ”保护主义大棒落下时,中俄军演舰艇正并肩驶向海参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