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事件持续发酵,一场围绕“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将这家新能源车企推上风口浪尖。据红星资本局等多方报道,部分车主实测发现,这款被宣传为“赛道级性能配件”的前舱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甚至被质疑仅为“装饰品”。更令人愤怒的是,小米汽车在面对退订诉求时,竟推出“60天冷静期”条款,被律师直指涉嫌合同违约。
“性能配件”变“装饰品”?车主实测怒掀维权潮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是小米汽车的“技术高光”。官方宣传中,这一选装件被描述为“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宣称能通过气流导引提升散热效率,甚至优化车辆空气动力学表现。然而,首批提车车主实测后却发现,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未产生下压力,对车辆性能提升毫无作用。更令人心寒的是,部分车主拆解后发现,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前舱盖差异微乎其微。
“花了4.2万买个‘花瓶’?”一名车主愤慨表示,正是冲着“性能升级”才选择该配置,如今却感觉被“割了韭菜”。据维权群统计,已有超70名车主和准车主加入维权行列,要求小米汽车退车退款并“退一赔三”。
小米“60天冷静期”遭质疑,律师称条款无效
面对汹涌的维权浪潮,小米汽车并未正面回应功能争议,而是向部分提出退订的准车主发送“60天冷静期”通知。通知中提到,若车主60日内未申请继续生产,则视为放弃订单,且定金不予退还。此举被车主怒斥为“霸王条款”。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晓雯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已成立,小米单方面暂停生产并附加“冷静期”条款,涉嫌单方变更合同履行约定,可能构成合同违约。更关键的是,此类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其主要权利的条款,或被认定为无效。“若小米确实存在迟延履行债务,消费者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要求双倍返还定金。”朱晓雯强调。
车企虚假宣传频翻车,监管出手“踩刹车”
小米汽车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为抢占市场,频频上演“营销秀”:夸大自动驾驶功能、虚标续航里程、用“概念图”当实拍图……如今,随着《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严格执行,以及工信部等多部门的监管收紧,车企“吹牛”已难以为继。
4月16日,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并规范智能驾驶术语的使用;5月8日,工信部再次就车门把手安全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试图终结车企“自吹自擂”的乱象。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大钊直言:“车企若想靠‘画饼’糊弄消费者,迟早会被法律和市场‘打脸’。”
维权群超70人,小米高管“崩塌论”遭否认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此前被传称“若退订率过高将导致公司崩塌”,虽其本人否认相关言论,但这一说法折射出小米面临的严峻局面。据车主代表“风云XTony”透露,维权群已超70人,部分车主计划联合起诉,要求小米承担虚假宣传责任。
目前,小米汽车尚未公布最终解决方案。其5月7日提出的“改回铝制前舱盖”或“赠送2万积分”补偿方案,已被车主集体拒绝。一位维权车主表示:“我们不是不讲道理,但4.2万元的选装价不该为‘谎言’买单!”
行业警钟:技术营销需“脚踏实地”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小米一家车企,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隐患。孙巍等专家指出,车企在营销新技术、新功能时,必须进行充分验证,避免以“概念”代替“实质”。否则,一旦消费者感知落差过大,品牌信任将瞬间崩塌。
随着监管趋严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新能源车企正从“卖概念”转向“拼实力”。小米汽车的这场危机,或将倒逼行业更加注重产品真实性和宣传合规性。毕竟,再炫酷的营销话术,也抵不过一句“消费者用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