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km/h、30厘米、舒适刹停——数字摆桌上,台词一句顶三句。
问界M7把“显眼包”从车顶拿掉,华为乾崑把激光塞进舱内,产品经理一句“城区NCA确认”,像比分牌亮起1:0,客场带走三分。
球还在滚,心跳先上来。
它真能扛住城市这块麻烦地吗?
我把疑问塞回兜里,先看戏,再挑刺。
画面切回一个夜里。
城北辅路,风刮得像拿砂纸糊脸。
前车“额头装备齐全”,把飘来的塑料袋识别成小怪兽,急刹,安全带勒得我腹肌都喊疼。
那一刻我就明白,感知不是越敏越好,是得把“紧张兮兮”治成“稳中带皮”。
舱内激光的点就在这儿:先把风沙、泥水、洗车水柱隔在玻璃外边,再谈算法。
少了清洗维护的烦,少了大雨天“糊镜头”的赌运气,车主的TCO不是写在PPT里,是写在钱包里。
先把八卦端上来暖场。
产品经理在评论区连回几球:9月4日小订先开,9月上市;9月30日那种“大定大戏”想都别想;AR-HUD沿用问界M8那套,信息抬头看就是了;纯电四驱上七合一高压电驱;冰箱必须有。
看着琐碎,都是决策点。
NCA状态在HUD里清清楚楚,不用低头找小字;集成电驱把效率与NVH一起拿捏,城市跟车不抖,耳朵也不累;冰箱是笑点,也是口碑触发器,试驾时打开一回,评论区能聊一周。
回正题。
城区NCA难,不是嘴上功夫。
路口非标、送餐小哥急停回头、临时锥桶半夜换位、雨夜反光把车道线切成麻花,哪一样不扎人。
乾崑抛出的那组三维数值,背后是链路硬指标:200毫秒级闭环、0.3g—0.4g的舒适减速度、点云SNR扛住干扰、跟踪滤波稳定锁定小目标。
说这话得有底气,不然第二天就被数据打脸。
你要问它凭啥扛长尾,我的答案不浪漫:它把“变数”变成“常量”。
透过风挡有损耗?
有,就用镀膜、加热除雾、光路补偿、刮水器扫掠优化,把损耗钉在一个稳定区间里。
工程世界最怕不确定,不怕损失。
外形那点小心思也别轻看。
车顶没了大包,线条顺,风阻和静音白捡红利。
更妙的是情绪成本低了。
以前那些“头上拎个箱子”的车,一眼就像在喊“我很贵,你敬我三分”,看多了有距离。
感知“退潮”之后,驾驶的存在感回到人身上,手心不冒汗。
我把这次当一场球赛看,战术板三条。
其一,守:感知鲁棒性,舱内激光降低环境噪声,毫米波看速度,视觉管语义,三路互校,少点无厘头刹停。
其二,攻:轨迹平滑,变道、绕行、路口转弯像一笔素描,制动和横摆的节拍配合到点上,乘客不用在后排抓门把手。
其三,教练:心智模型,非标行为得学会,施工路段临时桶今天左明天右,电动车像游丝,你不能指望它照章办事,数据闭环要像球队复盘,每周加训。
参数别跳过。
增程37/53度电,WLTC公告6.5L/100km,综合续航1600+km;纯电100度电,700+km,宁德时代电池,七合一高压电驱。
听着像配置单,其实是“出勤率保险”。
你不怕里程,才愿意把NCA常开;你不焦虑能耗,才不会在堵车时把辅助一键关掉。
数据越“俗”,越接地气,才值钱。
SEO里那些关键词——城区NCA、舱内激光、问界M7续航、华为乾崑、AR-HUD、七合一电驱——你搜得到,我也用得住,都是实货。
担忧也摊开讲。
极端逆光、雨夜油膜、刮水器盲区,这些会咬人;隐藏传感器听着高级,维修透明度要跟上;用户教育要加码,别上来就“甩手掌柜”。
我贪心点,想看到车机里有个“传感器健康度”面板,绿黄红,明明白白;想要OTA节奏更紧,雨雾对抗样本一茬茬补;新手期分级开放,别一把梭。
边界感清楚,出错也能解释,信任是这么攒的。
插一段外援故事换换口味。
特斯拉FSD磨了一路,从一城到一州,越野球打成了主场;Waymo像学霸,挑城市深耕,地图打磨得发亮;大众ID系列刚起步那会儿也摔过跟头。
城市驾驶这门课,谁都要补作业。
我们这边的复杂度不用谦虚,电动车、三轮、占道修路,一个转角就是新题型。
舱内激光不是“更高级”的花哨,它是把“受天气摆布”的那撮不稳定因素收回屋里,先赢下稳定这一分,再谈花活。
我很看重问界M7这次的小节奏。
9月4日小订,9月上市,不急着喊口号,不搞“9·30大定”的戏剧冲刺。
像控球球队,传两脚,找缝。
AR-HUD和M8同脉络,交互统一;纯电四驱的七合一电驱,效率与体积都降噪;冰箱,这年头就别辩论了,打开一次,家里人就坐你这派。
车身尺寸5080×1999×1780mm、轴距3030mm,地库和限高杆友好一些,城区NCA接管频次少一丢丢,这种小收益是日常快乐的来源。
有个小插曲。
朋友在算法组,混迹数据集像在夜市挑菜。
喝咖啡时他丢过来一句:这玩意儿不求“惊艳”,先求“稳”。
稳不是怂,是把系统的坏脾气驯到可预测。
听得我点头,他又补刀:用户要的不是“我偶尔救你一命”的英雄戏,而是“我每天不烦你”的日常感。
我抄在笔记里,打了三次加粗。
这一趟写到这,心里忽然想起裁判的哨子。
城市NCA不是一哨定音的表演赛,是联赛,漫长,枯燥,关键球藏在阴天的早高峰。
乾崑舱内激光像换了新球鞋,不再被雨水打滑,你未必第一天就快半秒,可你一年下来就少摔几跤。
至于它能不能把“稳”做成口碑,得看我们这些用户敢不敢把频次交出去。
留个小互动,别让键盘太干。
你在雨夜高架、老小区口盲右转、地库上下坡、施工区临时导流里,有哪些被辅助驾驶整不会的瞬间?
评论区把场景扔过来,我拉上那位夜市挑菜的算法朋友,咱们一条条拆。
顺带问一句:你愿意要“看得见的安全感”,还是“看不见但不添堵”的稳定?
别急着选,先想想明早那段堵成面条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