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将出台!

你敢放心把手交给方向盘吗?当汽车自己“看”路、“做”决定,我们到底是更安全了,还是把命交给了算法?

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车L2级辅助驾驶的搭载率已突破50%,几乎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具备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功能。技术跑得飞快,但事故频发也让人心惊:司机分心、系统误判、人机协同失灵……每一次“脱缰”,都在叩问一个核心问题:辅助驾驶,到底谁在负责?

注意!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将出台!-有驾

现在,答案正变得清晰。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不是建议,不是推荐,而是所有车企必须遵守的“铁律”。

这意味着,未来的辅助驾驶系统不能再“任性”启动。标准明确要求,系统只能在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比如天气良好、车道清晰、车速适中。无论是单车道巡航,还是多车道自动变道,甚至是当前火热的“领航辅助”,都必须满足严格的安全门槛。

更关键的是,人不能“甩锅”。系统可以帮忙,但驾驶员必须始终在环。新规要求车辆必须具备手部脱离和视线监测能力。你要是手一松、眼一瞟手机,系统就得报警;要是屡次违规,比如连续几次手离开方向盘,系统将直接“锁死”,至少30分钟内无法使用——这不是提醒,是强制冷静。

注意!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将出台!-有驾

这背后,是对“人机共驾”现实的清醒认知。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我们见过太多案例:司机开着辅助驾驶,躺在后排、打游戏、甚至睡觉,把系统当成自动驾驶。新规就是要打破这种危险的错觉。

而一旦出了事故,责任怎么算?数据说了算。新标准要求车辆必须配备数据记录系统,能存储不少于2500次带时间戳的事件,并且数据必须能被读取和解析。无论是整车状态还是传感器数据,都要留痕。这就像给汽车装上“黑匣子”,不为追责,而是为了还原真相。

有意思的是,这套标准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再加上人机交互与数据记录,形成闭环。它不只管系统能不能动,更管它动得对不对、有没有被滥用、出事能不能查。

注意!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将出台!-有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监管能跟上技术迭代的速度吗?车企会不会在合规的边缘“打擦边球”?消费者又能否真正理解这些功能的边界?当辅助驾驶成为标配,我们是不是正在集体进入一个“信任机器”的新阶段?

注意!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将出台!-有驾

技术从不中立,它承载的是设计者的意图,也考验着使用者的理性。强制性国标的到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告诉我们,智能驾驶的未来,不能靠野蛮生长,而要靠规则护航。可规则之外,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该重新学会“开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