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

你有没有发现,国内的汽车新车发布速度现在快得离谱?今天一家出三款,明天另一家路试新车照片又出来了,消息满天飞,连你手机都要炸了。无论你追不追车,估计最近都被这些新闻绕得头大。你说,这么卷,到底有啥玄机?咱们今天聊聊这背后的一些真门道。

早些年,造车这事儿,拼的还是发动机、变速箱,谁的动力系统牛,谁就是大哥。可现在,智能化才是硬通货。你是L2还是L3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要不要自研?软件和硬件绑在一起搞协同,代码随随便便上亿行,方方面面都要统筹,跟拼乐高一样,但远没那么简单。

你想象一下,现在一款新车的研发,不是一个工厂里几百号人活干完就收工了,而是几千人、上百个供应商、*N*多部门,组个联合舰队,打的是持久战。而且最要命的是,今天设计图画出来,明天用户要加功能,后天老板又要求提前量产,轮番轰炸。流程一乱,不只是延期超支,说不好,直接公司都得出局!

那咋办?传统的那一套还能应付吗?说实话,现在连老总都扛不住这节奏。业内的大佬们现在天天强调管理,啥“流程创新优先于产品创新”,啥“造车是对复杂度的管理”,这一看就知道不是嘴上说说,实在是没办法了。

再来看个数据,前七个月新车88款,破了四年记录。这背后的压力你懂吗?新车一堆堆,研发效率跟不上,很快就有人掉队。一出问题,拖个一年半载,市场早没你啥事了。尤其是那些智能驾驶的模块,哪个不是靠几千工程师日夜加班堆出来的?可你要多快?要多合规?用户体验还必须一流?说白了,造车这活儿,现在拼的是一场“产研协同马拉松”!

那问题来了,难道就没有人能想到新方法吗?变化在这儿呢!最近,飞书项目团队直接杀进了汽车研发这块硬骨头,提了个新解法——整车研发解决方案。不是普通的任务管理工具,而是要像指挥部一样,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上百万项杂七杂八的开发细节,全都搬到数字化的平台上一口气管理。

我觉得这有点意思。大家都有过开会吵架,项目对接满天飞、群消息日夜轰炸的经历吧?很多时候,部门和部门互相扯皮,消息传递一传变形,用户最初想要的跟最后成品八竿子打不着,还不知道谁背锅。这种混乱,飞书说用平台解决:所有任务一项项拆到个人,对接清清楚楚;一点问题实时同步,老总能随时点开大图看全局,底下员工做的每一个环节,坑都提前挖好,谁掉进去你一眼能看到。

你说,这能不能解决根上的问题?或者说,飞书为什么敢啃这个“地狱难度”的场景?我的看法挺简单——你平台要是真牛逼,解决最复杂的行业痛点才是真的本事。整车研发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业王炸关卡”——流程长、供应商多、管理难、易失控,谁搞定谁牛掰。

再说说飞书的底气。别看大家天天用飞书开会、发消息,但人家在软件项目管理市场占有率已经快四成了。新能源车市前30名里,好多品牌背地里早用上了飞书的项目协作。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你平时觉得豪横的车厂,很多都是飞书客户。就连何小鹏都公开夸过,用飞书把自己的系统能力打通了。还有阿维塔,差不多用飞书的整车方案搞了一年多。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这里面到底变了啥?我举个例子。以往,一个车型的需求从客户反馈到产品经理、研发、测试,中间一拐弯就变了样。再加上跨部门斗争,各自为政、信息不透明。“对齐”两个字,得耗多少会议、多少人脑细胞?以前一个研发流程得人盯着跑,项目leader天天加油打气,最后还很难确保交付。结果大家累成狗,产品还经常出纰漏。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这些年的大趋势,其实就是把人肉的“盯人作战”切换成数字化流程自动流转。飞书的玩法,就是把产品需求从头到尾全流程追踪,系统自动把需求合并归类、分解成具体任务,直接对接到各自的部门环节。你做了什么、有什么风险、啥时候到节点,全都实时可控。连“用户想要什么”到“交付测试啥效果”,少了信息丢失,产品更靠谱。

包括多部门大项目协同,飞书能做一张“大计划图”,比如泳道图、公路图,几千个节点,谁进度快慢、谁掉队、谁卡壳,一目了然。以前是你追我赶地开会反复对齐,现在“全局地图”每个人自己都能看到,领导随时点开还能钻到最底层细节,比如某个模块开发卡在哪、测试为啥没过,全都有记录和追溯。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更有趣的是,像阿维塔这样的客户,还在飞书项目里建立起了研发“技术资产平台”。什么意思?通俗来说,就是把那些智驾算法、软件模块都像小积木一样建立标准化库,A车型做完,B车型直接拿来复用。以后新车型上线只要调库选配,“发动机”不用次次重造。升级啥地方,一键全同步,省心省力。这才是平台化智慧,企业省钱,工程师省命。

怎么控制质量?传统模式经常是出现大问题才开会救火。飞书搞法更狠,从项目一开始就抓,做成了“质量阀点”,该拦的拦、该评审的评审。还自动生成问题工单,搞闭环回退。更夸张的,质检环节还能用AI干,人力减一半还不止。

不得不承认,这一套下来,传统模式的最大弊病——沟通成本、效率低、信息割裂、重复劳动,全都给拆了。人只负责做决策、把控方向,没必要再死盯大大小小、琐碎无比的流程。流程自己跑起来,只有风险和关键问题才会被推到你面前,日常二次对齐、扯皮、甩锅现象就很难发生。

你可能会问,这套搞法能不能直接把每个车厂都变成“高效机器”?个人觉得,道理肯定没问题,关键是执行力和转型决心。企事业要么肯折腾、愿玩命拥抱变化,要么还在守老祖宗一套纸质批注、手工建表格,那就等着继续掉队吧。数据和时间会证明一切。

说回来,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大潮下,其实背后拼的是谁能持续、稳定地高质量交付车和服务。智能座舱、智驾算法大家都有,只是有的人效率高、出问题少,有的人天天拖延、出货乱七八糟。过去是“卷功能”,现在已经变成了“卷管理”、“卷质量”、“卷创新速度”。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新车发布太快,研发协同难,飞书做了啥新尝试-有驾

车厂和飞书合作,给行业开了个好头。连那么大体量、流程那么繁复的整车研发都能数字化落地,这经验其实对整个中国制造业都是普遍可复制的。汽车这么复杂的场景都能搞定,别的制造行业不就是顺带手嘛?

也许再过几年你回头看,会发现这个转型其实是行业的分水岭——谁早早数字化、智能化流程,谁后面活得轻松、不容易掉队。剩下的,只有被市场淘汰或者被迫升级两条路。

说到底,这事儿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你能管好复杂度,复杂度就不会吞掉你。”车市每天都在变花样,但有些“底层能力”,比啥新功能都重要。你觉得呢?有没想过你自己的行业,其实也在等着来一场这样的革命?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