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招商海报,点燃了整个汽车圈的神经。2024年6月初,华望汽车高调宣布40城同步招商,背后是华为与广汽这对“强强联合”的组合。表面看,这不过是又一起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的合作,但业内人都明白,这次或许真要把老旧的游戏规则彻底翻篇了。到底是谁在改变谁?又有哪些深水区风险被悄然引爆?
【智能座舱:从手机思维到整车重塑】
如果说十年前上汽和阿里推出斑马系统还只是“浅尝辄止”,那今天的华望显然要激进得多。不仅中控屏直接搭载Mate60同款芯片,还全系标配超级快充接口,把手机体验一股脑搬进驾驶舱。这种打法其实早有苗头——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已突破37%,其中鸿蒙OS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5%。某券商首席分析师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坦言:“以往‘软件定义汽车’只停留在PPT,现在终于有人敢下场实操。”
政策层面也给足了弹药。今年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2.0》,明确提出鼓励软硬件深度融合创新,对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环节设立更高门槛。这意味着类似于斑马系统当年因数据归属权闹分歧的问题,如今将有法可依。
投资启示:A股相关产业链公司如中科创达(300496.SZ)、德赛西威(002920.SZ)近两季财报显示,其与头部主机厂合作量持续攀升,市占率稳步提升。但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二线供应商因技术壁垒提升而出现订单萎缩。
【供应链洗牌:欧美巨头压力山大】
别小看一个电子电气架构方案切换带来的连锁反应。据统计,仅线控转向这一项业务,大陆集团和博世每年中国市场份额合计超35亿元人民币。而随着华为方案落地,有业内人士估算,两家外资巨头未来三年订单可能缩水30%。慕尼黑车展期间,多家欧洲企业公开质疑这种模式会冲击原有生态体系。
事实上,从去年起,包括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纷纷加码自研核心零部件。有意思的是,据同花顺热榜,“#地方债新政#”成为本周最热财经词条之一,而部分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补贴名单做出调整,将尚未实现国产化替代能力的新势力车型排除在外。这背后,是政策对本土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案例延伸:东莞一家主营线束生产的上市公司,在接受笔者实地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其针对国产化替代需求启动产能扩建计划,并主动寻求与ICT企业合作。“我们不能再守着老路吃老本,否则只能转型做直播带货。”老板苦笑道。
投资启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紧盯主机厂采购策略变化,高度关注ESG风险模型中的“单一客户依赖”问题。多元化布局将成为穿越周期的重要保障。
【用户体验革命:“科技感”压倒机械参数】
走进广州天河城的华望体验店,新潮的人流让人恍若置身苹果旗舰店。“这套车机,比我家的iPad还顺滑!”95后消费者边操作边询问是否能用积分抵扣购车款。在消费端,“软件+硬件”的产品逻辑正在取代发动机功率、底盘结构这些传统卖点。据乘联会最新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2%的90后购车群体,将OTA升级频率列入选购标准前三位。而据极客社区曝光,一位早期用户通过远程推送更新,实现百公里加速性能提升0.3秒,引发众多讨论。
但争议随之而来——自动驾驶系统误判、雨天识别失灵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位工程师透露,目前国内L2+级辅助驾驶功能仍处于灰色测试阶段,大规模推广前夜安全性挑战巨大。“拿消费者当小白鼠试错,这不是长久之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行业短板所在。
投资启示:“过度追求功能堆叠≠优质体验”。建议关注具备核心算法积累及完善售后体系的平台型企业,例如四维图新(002405.SZ)、千方科技(002373.SZ),其长期成长性或优于单纯硬件集成商。同时,应防范资本市场炒作概念导致业绩兑现落空风险,提高基本面筛选标准。
【认知误区警示:“技术碾压=胜利”?】
不少观点认为,只要技术领先就能“一统江湖”。事实却并非如此。从诺基亚到摩托罗拉,再到今日特斯拉与蔚来之间围绕FSD专利纠纷,都说明单靠产品创新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例如芯片环节,由于台积电产能主要分配给海外大客户,即便麒麟芯片研发成功,也难保量产稳定供货无忧。此外,新兴玩家如何跨越法规壁垒,以及应对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同样考验团队综合实力。正如某基金经理所说,“决定成败的不只是实验室里的参数,更是生态协同和商业模式适配力。”
【三项可操作建议】
1. 资产配置方面,可考虑增持受益于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且现金流健康的一线零部件龙头。
2. 对C端消费类科技标的,应结合实际交付能力及终端口碑动态调整仓位。
3. 建议密切跟踪政策导向变化,对涉及新能源补贴、新型智驾监管细则出台保持高度敏感,以规避突发性监管冲击造成估值回撤风险。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年轻人的选择真的能够决定整个百年行业的新生死吗?还是说,一场关于速度、安全和利益的大洗牌才刚刚开始?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