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

我老婆最近开车通勤,最大的抱怨不是堵车,而是公司楼下那几个充电桩,总有那么一两台是坏的,或者被油车占了位。她开的是电车,每天下午四点就开始盘算,今天下班是直接回家,还是先绕去隔壁商场补个电。这事儿不大,但特别磨人,属于那种典型的、能极大消耗一个人“情绪价值”的日常琐碎。

所以,当我看到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搞个什么“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挺好,总算有人正视这个问题了。这对于我老婆这样的电车用户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以后找桩估计能像找便利店一样方便。

但紧接着,我的职业病就犯了。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打开了行情软件,果然,充电桩板块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一堆分析师开始吹“万亿赛道”、“黄金十年”,仿佛只要沾上这三个字,马上就能坐上财富的电梯。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给自己泡杯浓茶,然后把电脑关了。因为历史这个老师,实在是太严厉、太有耐心了,它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用同样的考卷,来筛选那些真正愿意动脑子的人。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拉长时间轴,看看过去十几年,类似的故事是怎么上演的。

你还记得当年的光伏吗?同样是政策扶持,同样是“绿色能源”的宏大叙事,同样是“产能扩张”的豪言壮语。一开始,入局者赚得盆满钵满,造就了无数财富神话。然后呢?大量的热钱和二三流选手涌入,大家疯狂扩产,同质化竞争,最后陷入了无休止的价格战。一片组件的价格,从几十块钱一路杀到几毛钱,整个行业血流成河。最后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成本控制到极致、技术有那么一点点代差的龙头企业,而大部分跟风进去“填坑”的,都成了时代的炮灰。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再近一点,共享单车。当年彩虹的颜色都不够用了,满大街都是五颜六色的铁疙瘩。故事讲得也很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低碳出行。资本一拥而上,烧钱补贴,疯狂铺量。结果呢?一地鸡毛。盈利模式没跑通,最后还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多数玩家连本金都没拿回来。

看明白这个模式了吗?

一个行业,当它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政策强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数量倍增”时,它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往往不是福音,而是“内卷”的发令枪。

“三年倍增”,这个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未来三年,这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急剧加大,市场上的“供给”会疯狂增加。当供给增速远远超过需求增速时,会发生什么?物理学告诉我们,水多了,自然就便宜了。商业世界也一样,桩多了,充电服务的定价权就弱了。为了抢占市场,价格战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大利好,因为它解决了消费者的核心痛(range anxiety),相当于把路修得更宽了,能跑更多的车。但对于“修路工”——也就是充电桩制造和运营企业——来说,这未必是好事。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我们得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短期看,政策刺激下,订单会增加,股价可能会因为情绪的推动而上涨。但长期看,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性感。它重资产,回报周期长,而且技术壁服不高。当所有“浓眉大眼的”资本都涌进来的时候,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利润率会被无情地压薄。你想赚行业增长的钱,但最后可能发现,你只是帮着全社会压低了充电的成本,自己却在为几毛钱的利润拼得头破血流。这种投资的“值博率”其实很低。

第二笔,是情绪账。追逐这种政策驱动的热点,会让你陷入一种“快进快出”的赌博心态。你每天盯着盘面,研究各种小道消息,生怕错过一个涨停,又害怕赶上一个跌停。这种情绪上的巨大消耗,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本职工作。到头来,就算挣了点小钱,那种被市场来回拉扯的“班味儿”,也会让你觉得得不偿失。真正的投资,应该是让你睡得更安稳,而不是更焦虑。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你的资金和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它们全部投入到这样一个逻辑上存在明显瑕疵的“热门”赛道时,你可能就错过了那些真正优质的、有护城河的、商业模式更清晰的机会。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避开那些看起来很美的陷阱,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说白了,政策的意图,从来都不是为了让某几个上市公司赚大钱。它的目标是宏大的,是为了完善基础设施,为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个宏大的蓝图里,充电桩企业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功能性的“工兵”,而不是坐享其成的“地主”。

我个人的投资体系里,一直有个原则:尽量不碰那种需要依靠“补贴”和“政策文件”才能活下去的行业。 因为这种行业的命脉,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给你发个文件是利好,明天给你断了补贴就是利空,企业的经营完全随着政策的指挥棒起舞,缺乏内生的、市场化的增长动力。这种不确定性,是我极力规避的。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但每次都有一万个理由告诉你“这次不一样”,可从后视镜里看,太阳底下又有什么新鲜事呢?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周期交替的规律,几百年来都没怎么变过。

昨天我还在链上加了一点仓,买的还是那个老逻辑。逻辑很简单,它是一个平台,所有想在这个生态里玩的人,都得从它这儿买“门票”。它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业务竞争,而是通过提供底层服务来“收租”。这种商业模式,就比亲自下场去“卷”数量的生意,要舒服得多。

写到这儿,可能又有人觉得我在抖机灵,或者觉得我太悲观。要是觉得无聊看不下去那算咯,毕竟每个人的认知和风险偏好都不一样。我只是习惯于把一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尤其是在市场一片狂热的时候,给自己泼点冷水。

投资这件事,说到底,是在跟自己的心魔作斗争。大家都看好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好的机会。真正的机会,常常隐藏在那些被市场误解、被大众忽略的角落里。而发现这些机会的前提,是你得有一套独立于市场噪音的思考框架。共勉共戒。

六部门发文“三年倍增”!充电桩是利好?算清三笔账-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