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各大城市争相晒出经济成绩单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部小城悄然登上了舞台中央。榆林——这个黄土高原上的能源重镇,用5742.95亿元的前三季度GDP总量,把南昌、昆明等省会城市甩在身后。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座户籍人口仅300多万的四线城市,人均GDP竟飙升至15.95万元,将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都甩在了身后。
榆林的经济狂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震惊世界的发现。当人民日报头版披露神府煤田探明储量时,恐怕连当地人都没想到,这片看似荒芜的黄土地下,竟埋藏着足以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能量。四十年后的今天,这里的煤矿年产量已突破6亿吨大关,相当于每天有165列万吨重载列车满载“黑金”驶向全国各地。
但榆林的故事远不止于煤炭开采。在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化工园区里,巨型反应装置正将块煤转化为聚烯烃颗粒,流水线上的机械臂精准分装煤基新材料。这种“煤头化尾”的产业链延伸,让每吨原煤的附加值翻了近20倍。当地工人笑称:“以前挖煤是论斤卖,现在搞深加工得按克算价钱。”
今年的国际煤炭博览会成了观察榆林转型的最佳窗口。8.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德国蒂森克虏伯的智能掘进机与陕煤集团的5G矿山系统同台竞技,瑞士ABB的工业机器人现场演示井下设备组装。有位参展商感慨:“十年前来参展带的是铁锹安全帽,现在带的都是平板电脑和传感器。”三天会期斩获278亿元投资,印证了这个传统行业正在经历“智变”。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煤都”正在新能源赛道发力狂奔。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正源源不断产出银色金属锭。这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航天器材的轻量化材料,让榆林掌控着全球40%的镁制品市场份额。有业内人士透露,特斯拉新款车型的电池托盘就采用了这里生产的镁铝合金。
资源禀赋带来的财富积累肉眼可见。漫步榆林街头,挂着蒙K车牌的路虎揽胜与运煤卡车并肩等红灯,售楼处里戴着安全帽的矿工全款买下大平层。但这座城市并未沉醉于“地下财富”的狂欢,财政收入的四成持续投入产业转型,建成三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煤间接制油、煤基芳烃等技术突破不断改写行业纪录。
当然,质疑声始终伴随这座暴富之城。有网友调侃“榆林经济就是坐在矿车上的巨人”,担心资源枯竭后的发展困局。对此,当地政府已启动“新能源+”计划,光伏制氢、储能电站等绿色项目相继落地。正如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说:“我们既要今天的金山银山,更要守住明天的绿水青山。”
当沿海城市还在为产业升级绞尽脑汁时,这个西北小城用实力证明:资源型城市也能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从“卖原料”到“卖技术”,从“黑笨粗”到“高精尖”,榆林的蜕变之路或许能给全国同类城市带来启示。毕竟,在能源革命的大潮中,抓住机遇的弄潮儿永远不缺精彩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