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又来了,这次还整出了点新花样。新能源车直接成了主角,搞得各路采购商像赶集一样扎堆到展区,而且来的都是带着真需求的买家。你要说以前广交会就是个看热闹,这回人家是实实在在要下订单、谈合作。现场火爆得很,老外摸车、试驾,甚至扒着车门和销售开聊,像极了中国人去菜市场挑大葱——都紧盯着性价比那点事。
这届广交会是在广州举办,时间是最近这段。新能源车展区生意太好,连非洲的贝宁采购商都亲自上阵,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夸中国电动小车又漂亮又实用,还能家用充电,价格只要五千美金,约三万五人民币,谁还不心动?山东那家本途自动化公司展的小车因为便宜卖得好,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这些欧洲国家采购量不少。你问为啥?无非一句话,便宜靠谱。
广交会不是只拼产品,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现在中国外贸已经不满足只卖货了,要讲技术、拼品牌,把好东西卖出世界级的身价。官方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参展数量创历史新高,超过一万家。电动汽车这么快能走出国门,一大原因就是中国这几年技术进步太猛,把电池、驱动、智能化全都拉高了档次。现在的出口模式都变了,不只是低端拼量,连中高端SUV都往全球市场送,价格区间从一万美元到五万美元都有。像远航汽车这些品牌,低价车型大把销到东南亚和中东,高档款也在约旦、阿塞拜疆、北非等地铺货。采购商各种试车、量尺寸,现场沟通直接就冲着真批量订单来的。
别以为只有车企在忙,整车出海带动了一票产业链公司同步走出去。像郑州那家合塑公司,主做汽车销售和海外布局,非洲加纳、迪拜都建了分公司,仓库和展厅一起配齐,车提前发运到港口,买家只用像逛超市一样看现场现车,说买就买,直接把中国式快节奏带到了海外。他们不仅卖新车,还搞二手车,从燃油到混动、电动,全口味都能点单。买家来展台不是走马观花,都坐下来谈细则,能不能定制、能不能选颜色、批量单送不送货、售后咋管。这套路走了一圈,不仅成交多了,利润也直接涨了。
海外市场花样多,各地喜欢的车还真不一样。加纳爱皮卡,迪拜看重极石、捷途这些新品牌,白俄罗斯那边则对定制要求多一些。企业能做的,就是把产业链拿捏得死死的,左舵还是右舵,颜色配置全能安排。大订单可以随意定制,小单就卖标准款,灵活应对,风格接地气。
说到产业链,整车牛,配套更重要。自主品牌出海,把充电设备连锅端了出去。常安集团原本只做电器,这几年看到新能源车火,转手就做上了充电桩。从家用慢充到商用快充,一应俱全,连重型卡车充电站都造得出来。家用的设备直接连220伏电源一晚充满,公共场所讲究快,半小时能搞定三成电量。不止这样,智能化做得也溜,只需一部手机能够定时、远程监控,早上起来车就满电了,省心又方便。充电桩主攻欧洲市场,每年出口都有两位数增长,不仅赚了钱,口碑也混得风生水起。
外贸出口数据也有亮眼的数字作底气。前九个月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超过11%,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出口占比将近六成,比去年大幅提升。制造业出口连续8年增长,汽车、专用设备、仪器仪表这些板块全线上涨,说明中国制造的嘴真的硬。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国新能源车能出海,绝不是靠“便宜有好货”这么简单。现在品牌溢价逐步拉起来,智能化和质量两手都硬,买家是真心认可中国造的技术和服务。车企不光卖货,还讲体验、讲服务,售后、仓储、展厅一条龙全都做到位。遇到客户说“我要右舵,还要金色”,企业能照办;小客户想省心,只买现货,也是现车现卖,灵活得跟生意场上的老江湖一样。企业布局全球,把中国速度、服务标配、定制灵活那一套都嫁接到海外,干得热火朝天。
更关键的是,“整零一体化”做得顺溜,产业链的竞争力明显拉升。产业链成熟不光体现在车企,还在各种配套领域:充电桩、零部件、自动化装备、仪器仪表,啥都能出口,而且出口数还不小。面前厅里看的是整车,后台实际比拼的是体系和服务。
大家来广交会看车,不再是“看看新鲜玩意”,而是直接掏钱买走。这届展会,接待外商、签约订单,讨论定制合作,几乎每一步都体现了国产品牌的争气劲儿。境外采购商有的来自非洲,有的来自欧洲,还有东南亚和中东的,选车不纠结,谈完能马上决定,场面颇为热闹。
新能源车的全球“大航海”不是一句口号,是真实在发生的事。中国企业不光把车卖出去,还把配套全给建起来,仓库现货、展厅体验、售后体系,本地化做得扎实。买家买的不只是车,看重的是全流程的省心和高性价比。中国车企顺着科技创新和品牌升级这条路一路狂奔,全球市场开花结果。现如今,连汽车的智能操控都能在手机上一键完成,充电也不甘于慢悠悠,谁还敢说中国制造是“低端”?
往大了说,广交会的这波新能源车热潮,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成果。企业拼的不只是产量,更多是技术、品牌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成了标配,单项冠军也是家家爆满。每一个环节都在分工协作,细分领域企业成长空间更大,从整车到充电设备,再到售后服务,链条越来越长,利润越来越厚。
这次广交会,用一辆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能源汽车,给中国制造的升级加了一把火。买家大多像“薅羊毛”一样抓住性价比不放,中国企业却靠着硬实力和灵活打法,把市场搞定了。无论是大订单还是小批量、定制还是现货,企业都能游刃有余地搞掂。
总的来说,这场新能源车的全球大航海,还挺带劲。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