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召回数据曝出新隐忧!大批品牌不主动,智能驾驶风险成焦点

汽车召回数据曝出新隐忧!大批品牌不主动,智能驾驶风险成焦点

汽车召回数据曝出新隐忧!大批品牌不主动,智能驾驶风险成焦点-有驾

刚看到这组最新数据,心里直打鼓。 一半以上的车企,不愿自己承认问题,全靠监管部门盯着才动弹,这场面太熟悉了。 谁都说要对用户负责,可实际做起来,有些厂家真是拖到最后一刻。

掰开看数字更扎心,从有汽车召回制度开始,国内已经处理掉超过1.2亿辆车、3200多次召回动作。 听上去挺像样,但仔细翻翻账本,其中有超出总量一半,也就是差不多占据了全体的53%——这些都是在被查后才不得不行动,说白了不是自家先发现毛病,而是监管层逼出来的结果。 这种比例搁哪儿都算不上好看,只能说明很多企业还是习惯藏着掖着,对安全责任没多少紧迫感。

大家最担心的新麻烦,是智能驾驶系统那块,每年冒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让人怀疑“黑科技”到底靠得住吗? 2024年一年,仅仅因为辅助驾驶软件故障,就整出了255万多辆车需要召回,占全年比重直接拉到了23%,这个数还一路往上飙升,看趋势压根停不下来。 现在买新能源、追自动化的人不少,可只要碰到极端路况或者特殊天气,系统就容易迷糊,该识别的不识别,一搞不好就酿成事故,这种隐患让人坐立难安。

前阵子那些销量火爆的新势力品牌,也是频繁宣布十几万辆级的大规模召回,多半跟高级辅助功能失灵有关,本来想用技术抢市场,结果反而给消费者添堵。 明摆着一句话:光有炫酷配置远远不够,要是真正把安全锁死,那才叫靠谱产品。

面对这么棘手的新情况,相关部门也不断加码管理,把防线提前布下,比起以前事后补锅,现在强调“沙盒试验”,意思就是专门划个地盘让厂商测新功能,在官方盯梢下找茬修BUG,目前已经提前揪出了61项可能威胁行车的大漏洞,相当于拦住了一堆潜在事故苗头。 另外还有件实事,就是把常见缺陷变成强制标准,全国统一执行,比如涉及软件升级和信息安全领域,到现在发了19项国标,不管你是哪家的技术,都得照规矩办。

汽车召回数据曝出新隐忧!大批品牌不主动,智能驾驶风险成焦点-有驾

但归根结底,大部分问题还是企业自己造出来的,有些厂商为了赶进度图省事,新功能测试不到位就急吼吼推上市,这等于拿首批用户当“小白鼠”,体验倒是新鲜,却没人保证不会踩雷坑。 业内专家早提过一点,现在卖点越卷压力越大,为抢速度啥招都使得出,所以每逢新品发布,总有人担心是不是又要为别人免费试错一次?

汽车召回数据曝出新隐忧!大批品牌不主动,智能驾驶风险成焦点-有驾

其实从老百姓角度讲,很希望企业既做创新者,更肯承担守门员角色,“安全第一”不是口号,是必须落地执行,否则砸牌子的终究还是自己手里的产品名声。

最近OTA(远程升级)操作又流行起来,好处显而易见:不用跑店、不用拆零件,通过网络直接刷程序修BUG。去年各类报告显示,全行业OTA升级次数突破4000次,被影响车辆高达4.8亿台,仅2024年通过OTA方式正式完成19轮大规模召回,总量一下暴涨2.5倍,用起来确实方便快捷。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此高频的软件更新,会不会让一些厂家偷懒,把原本该严肃处理的问题草率应付?这一点值得警惕。

国家层面的规定也在同步收紧,现在明确要求只要牵涉到重大改动或涉及停售环节,用OTA实施时必须走正规流程,还需获得审批,不许混淆概念糊弄过关。这道坎设得及时,否则指望自觉恐怕很悬乎。有观点觉得,如果没有硬约束,一旦遇到利益冲突,有些企业选择逃避责任也是意料之中,人性如此吧,并非每一家都会主动站出来认错整改,这是现实残酷的一面。

再看看这些现象,其实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风险同生共存,但最终买单的是普通家庭。每辆上路的车,说轻松点都是花钱买安心;可如果连基本保障都不能信赖,再好的配置也只是噱头罢了。不少圈内朋友私聊时吐槽:“谁敢第一个吃螃蟹?”这句玩笑话里透出的无奈,无非是怕成为实验对象罢了。

总结不了什么大道理,只能说现在选购智能汽车的时候,多留个心眼未尝不可,与其相信宣传语,不如关注那些真正敢负责任、有担当的品牌表现。至于未来会怎么发展,也只能边走边瞧,看谁先扛起安全旗帜,又是谁还想着蒙混过关。在这一波风口浪尖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选择不要成为某个冷冰冰的数据里的小白鼠——毕竟命运握在方向盘上的时候,没有第二次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