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从刹车失灵到自动驾驶事故,从车主维权到马斯克的嘴炮,能上热搜的负面话题,它基本轮番坐过。但现实给了所有人一个响亮耳光:骂声越大,销量越高。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有驾

我查了下数据,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曲线几乎是一条向上的斜线。2019年卖了4.78万辆,2020年翻了三倍到14.79万辆,2021年再涨到32.07万辆。2022年更是飙到71.08万辆,直接对标奔驰、宝马、奥迪在华年销量的水准。2023年虽有回落,但也卖了60.3万辆。今年前九个月已经卖出43.3万辆,全年突破60万辆问题不大。(数据来源:中国乘联会)你说气人不气人?传统车企在中国市场扎根几十年,营销预算砸得像流水,也就刚守住70万台这个关口。特斯拉只用了不到十年,就把这座山头攻下了。

其实一开始,特斯拉在中国的处境挺惨。2014年引入Model S时,售价高得离谱,入门版七十多万,顶配过百万。那时候街上全是油车,电动车被看成玩具,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充电桩长什么样。那几年马斯克说电动汽车是不少人觉得他在吹牛。转折出现在上海工厂落地的那一刻。国产Model 3下线,价格一下子打下来,市场立刻沸腾。你可以说那是特斯拉最狠的一招。它用规模化生产换来了成本优势,直接把新能源车从贵族玩具拉成中产标配。(资料来源:特斯拉中国官网与工信部备案数据)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有驾

从那之后,整个行业的逻辑变了。过去十年中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从零增长到50%,油车市场被硬生生吃掉一半。这不是市场自然演化,是被特斯拉一脚踹出来的。你想想,原本大家争论的是电动车能不能跑远电池会不会爆炸,结果现在争的是自动驾驶谁更聪明内饰屏幕多大。这就是格局的转移。特斯拉不是靠广告赢的,它靠的是降维打击。别的品牌还在算营销ROI,它已经在算每千瓦时电池能省几毛钱。

我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那波降价,朋友圈炸了。一群人骂,说自己刚提车就亏几万,另一群人冲进门店排队下单。那场面像极了双十一前夜。人们嘴上骂着马斯克黑心,手上却在刷全款。这种情绪撕裂的消费场景,除了特斯拉,几乎没人能制造出来。骂声,其实是免费的流量。越多人骂,越多人关注,越多犹豫者被种草。特斯拉的传播逻辑,是用争议换曝光,用曝光换销量。传统车企在花钱请代言人时,特斯拉已经在让全网帮它吵架。

也不能说它毫无对手。比亚迪、理想、小鹏都在发力,尤其比亚迪,今年有望在全球电动车销量上反超特斯拉。但在高端纯电市场,能让马斯克失眠的竞争者,至今没出现。Model Y依然是最畅销的纯电车型之一,它代表的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种确定性——买了不亏。我问过几个开特斯拉的朋友,他们的回答挺有意思。有人说喜欢那种未来感,有人说省事,不用去加油站。也有人干脆说:我就是不想再开油车了。没人提信仰,也没人提情怀,理由都现实得要命。这可能才是特斯拉最大的胜利——它让电动车从概念变成日常。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有驾

你要说它完美也不至于。售后被吐槽、系统更新频繁、价格波动大,这些问题没少被拿出来说。但这家公司最狠的地方是,它从来不解释。马斯克的态度一向是:骂可以,你们继续骂,但车我照卖。结果他真就靠这种反常识的姿态,赢得了市场。我一直觉得,特斯拉不是卖车,它卖的是一种掌控感。你可以在车里设定温度、调节悬架、远程看监控,甚至在App里更新系统。那种感觉像是你不是在开车,而是在运营一个移动设备。中国人对这种可控的科技体验,接受度特别高,这可能是它在中国成功的底层逻辑之一。

再看另一个细节,特斯拉在中国的用户年龄结构比很多人想的年轻。乘联会数据显示,30岁以下车主比例接近40%。这批人不是看广告长大的,他们是被短视频算法喂养的,对品牌信任度低,对产品体验敏感。换句话说,他们更愿意相信数据,而不是口碑。而特斯拉最擅长的,就是用参数说话。骂得越多,讨论越多,算法越推,曝光越广,这个循环简直像量身定做的商业剧本。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被骂得狠的品牌,反而活得越滋润?特斯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过去几年,网络上对特斯拉的争议几乎没停过-有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骂得越狠,销量越高?因为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被骂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感。特斯拉靠争议维持热度,再靠性能和价格锁定销量,这是一场精密到冷酷的商业逻辑。电动车的故事还远没讲完,但现在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你喜不喜欢,特斯拉已经成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定价标尺。它的每一次调价、每一次升级,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有时候我在想,这到底算不算一种霸道的成功?一边被全网吐槽,一边用数据回应质疑。等年底销量榜一公布,那些曾经骂它的人,可能又在看新款配置单。这就是现实。骂声再大,终究抵不过销量表里的那串数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