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市场不可一世的雷克萨斯,几乎是“加价提车”的代名词。
2005年入华时,消费者要额外掏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排队费”才能买到一辆ES或RX,品牌方还傲慢地宣称“绝不国产化”,靠着进口光环收割中国市场近20年。
然而到了2025年,这个“傲娇贵族”却突然宣布在上海金山投资50亿建电动车工厂,年产10万辆,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
曾经加价卖车的雷克萨斯,如今连原价都卖不动,一季度销量腰斩,主力车型ES优惠9万仍无人问津——这场迟到了20年的“低头”,揭开了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神话破灭的真相。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黄金年代,本质上是“信息差红利”。
当年雷克萨斯用“日本原装进口”的标签,把成本30万的ES标价50万,还让消费者排队加价抢购,而实际上同一平台的丰田凯美瑞售价仅20万。
这种溢价套路在燃油车时代屡试不爽,但新能源浪潮彻底撕碎了日系车的“遮羞布”。
2023年雷克萨斯推出首款纯电车型RZ450e,续航、智能化全面落后国产车,月销量不足蔚来ET5的零头。
更讽刺的是,日系车早在1994年就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却因内部利益集团阻挠,宁愿守着燃油车“闭门造车”。
丰田章男甚至公开嘲讽电动车是“低级产品”,结果被比亚迪用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狠狠打脸。
日系车的溃败,根源在于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
从发动机到门把手,丰田、本田等车企与供应商签订排他协议,即便发现更好的零部件也不允许更换。松下当年研发的高性能电池,在日本车企内部遭冷遇,反被特斯拉捡漏成就了全球第一的电动车帝国。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体系,导致日系车智能化落后中国品牌两代以上——当蔚来的NOMI能陪车主聊天解闷时,雷克萨斯的中控屏还在用十年前的电阻触控。
更致命的是内部造假成风。某日系品牌工程师为通过安全测试,竟用倒计时装置提前引爆安全气囊;丰田、本田篡改数据涉及500万辆车型。
当中国车企卷续航、卷智驾时,日系车却在卷“如何蒙混过关”。
雷克萨斯此次上海建厂,表面是向中国市场妥协,实则是垂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工厂采用独资模式,95%零部件本土化,目标直指“中国智造,反攻全球”。
但日本高管或许没想明白:当特斯拉靠上海工厂登顶全球时,中国车企已把战场升级到“AI大模型上车”。
数据显示,2024年日系车在华份额跌破10%,比亚迪单月出口量超丰田全年。雷克萨斯即便国产降价,也难敌蔚来ET7、极氪001等国产高端车——后者不仅标配激光雷达,还能通过OTA升级常用常新。
而日系车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华为ADS 3.0智驾面前,早已沦为上个时代的残影。
从加价卖车到亏本甩卖,从嘲笑电动车到仓促转型,日系车的教训警醒所有企业: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跟不上时代的傲慢。
如今中国车企已带着固态电池和城市NOA冲向全球,而雷克萨斯们还在为“是否用中国供应商”争论不休。这场汽车业的百年变局,注定属于敢于打破枷锁的创新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