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的价格战已经白热化,有的主流国产车型一口气降价高达45%,眼睁睁看着车价如过山车般极速下坠,让无数曾经信仰新能源的车主和商家都惊出一身冷汗。
国产品牌成了降价漩涡的中心,甚至不少车贩子都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继续混下去了。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这些年,应该有体感:身边买纯电动车的朋友越来越多,小区地库里五颜六色的新能源车越来越挤。
但最近一个月,朋友圈却开始炸开-不论是准备换车的、刚买新车的还是二手车贩子,纷纷吐槽纯电车价格跳水的速度实在离谱,尤其是国产品牌承受的压力最大。
表面上看是价格便宜了,对消费者似乎是雕花式的好事,买车更省钱了可选项也更多。
但深挖下去,这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一场简单的促销,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到骨子的厮杀,是车企在补贴退坡、技术门槛降低与赚钱机会渐少的当下,拼死抢市场的一场血战。
这波价格大跳水,直接源自今年国补政策的全面退坡。
“补贴车”时代结束,市场的增速肉眼可见地变慢。
但造车的企业反而比前几年还多—大大小小的新能源品牌纷纷上马,觉得200公里起步的续航和落地十几万的售价已经能做出点名堂来。
这种局面直接把竞争逼到了死胡同,各家的法宝几乎只有“砸价格”,而电池等零部件近年价格稳步下行,也让降价有了空间。
7月懂车帝盘点的降价榜简直是一场腥风血雨。
头部主力车型带头“跳楼”,前十名清一色国产:荣威i6 MAX EV、乐道L60、AION S、红旗E-QM5、吉利熊猫……没有一家不卖力。
从荣威i6 MAX EV的45%狂降,到乐道L60一下减价8.6万,再到红旗E-QM5直接4万的优惠幅度,钱包都捂不住了。
如果你觉得这些还远,那常年跑量的小鹏P7、长安启源A07、宋PLUS EV等市面常见脸孔,也开始大幅跟进降价,相当于把整个主流市场都绑在了一架下坡的滑梯上——跟不跟都压力山大。
且降价可不仅是头部车企玩空城计,连刚起步、正在“镀金”的新势力品牌也愁眉苦脸。
深蓝、风行、欧拉、零跑、宝骏,甚至长安Lumin这些入门小车、潮酷新贵,也都在比谁“打折狠”,进一步把纯电车门槛往下压。
现在十万元出头,就能买一辆不赖的纯电小SUV,几年前谁能想到?
这让人多少怀疑“新能源下乡”是不是要实现了,可同时,资本和商家的信心也被一步步削薄了。
比亚迪这一波降价可谓导火索式的存在。
5月23日,比亚迪宣布了一轮限时重促,没想到汽车股港股那天就全线雪崩,比亚迪自家股价一度跌了8%,对整个行业的信心都是“伤害性极强而且刺激”。
资本市场的反应,侧面印证了行业人对无序价格战的担忧。
其中,作为行业主心骨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终于坐不住了,5月底直接下场喊话:谁再玩无序“价格战”,就是给行业扔雷。
工信部紧接着站台,要求整治行业“内卷”,呼吁良性竞争。
头部车企老板们也纷纷跟进,表态这个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手法,是该收一收了。
但话说归说,真实的市场依然疯狂。
2025年头两个月,乘联会统计,乘用车整体新车平均降价幅度干掉3万元,新能源新上市的降幅直接冲到13%,纯电动车型新上市更是突出——平均每款降价3.9万,17%的波动幅度。
这意味着刚买的新车,可能很快在二手市场上就“蒸发”掉几大万。
经销商界因此集体吐苦水,一份调查显示,2024年前后,经销商能真的赚的只有39.3%,超过八成的经销商都在“价格倒挂”,六成以上倒挂幅度直接大于15%,日子真是比普通人想象艰难得多。
看看专家们的说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直接说,长期的价格战会把质量死死往下拉,车企为保销量真敢啥花样都上。
中汽中心安铁成就更直接:供需“失衡”、结构没理顺、创新乏力,才把大家都推到了同质化竞争的泥坑里,形式越来越卷。
价格乱战自然也席卷到二手车市场。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发布的新报告里,2025年5月,三年车龄的纯电动车保值率已经跌到44.2%,换句话说,三年前买20万的车,现在能卖8万就算幸运了。
新车换代、降价太快,成了二手新能源车商的最大生死劫。
这些做中低端新能源二手车的小商贩,常常白天跑市场,晚上抱头算账,谁都怕砸手里一堆没人要的“过气王炸”。
其实,这波价格跳水绝对不是中国特有的事情。
如果把目光挪到全球就会发现,特斯拉才是真正的降价鼻祖。
为完成年销目标,特斯拉2023年初就在美国、欧洲、中国大幅降价,Model Y起售价砍去两成,Model 3也少了近10%,几乎人人都能以更低门槛买到马斯克老爷子的新能源车。
随后福特、现代等也被被动拉下水,降价应战,连带美国和欧洲的汽车股信心都小小崩溃了一下。
回过头看中国,比亚迪等“带头大哥”学得有板有眼,套路和压力都如出一辙,谁敢不跟就是等着死。
而回顾国内2025年,也别只盯着纯电车,燃油车其实也在走相似的老路。
只不过燃油车技术和产品力几乎见顶,“少子化”和新生用户稀缺,都让燃油车主越来越守旧,厂家也没什么创新点。
没法靠新产品刺激,就只有靠各式各样的拥抱终端促销或者干脆分期免息刺激,保底销量委实困难,但芯片、原材料一跌,又只能降价,和新能源市场一样慢慢卷进深渊。
你要问为啥新能源车价这么跌,其实就是矛盾的反映—一边是政策退坡、行业变慢,车企想自救;一边却是创新乏力、产品高度同质化,投机者跑马圈地,大家都想抢最后一波红利。
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之下,电池成本一年比一年便宜,厂家们有点本钱靠降价做“以价换量”,但无底线地卷下去,能不能撑到下一轮技术革新谁也没底。
令人宽慰的是,最近几个月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托底”汽车市场,让行情别那么惨烈。
商务部等八部门印发“以旧换新”政策,鼓励老旧汽车淘汰,给新车市场下了强心针。
广汽丰田首款纯电SUV铂智3X也凭着新政策抢下了开门红,上市三个月接近三万订单算是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
行业整治“内卷”的重锤逐步落地,商家也慢慢在学着自律,盲目“跳楼价”的日子也许真的要翻篇了。
身为消费者,也别只兴奋于眼前的便宜。
新车降了,二手折得更狠,你买今天的“白菜价”,说不定半年后又在朋友圈拍大腿后悔。
拼团、秒杀、限时补贴成了新日常,大伙都在等,等下一个大跳水。
新能源车的格局,不只是谁卖得便宜,真正的长期竞争力还是来自创新、口碑和品牌。
无休止地卷价格,最后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看起来热闹,实际经不起风雨。
也许在未来,大家买车不会再只盯价格标签,而是会思考一辆车是否陪得起你的长远生活。
最后,站在2025年夏天的热浪里,看着市面上纯电车价格继续下跌,国产品牌“被动挨打”甚至主动自杀式拼狠招,我由衷希望这个行业能多点理性,别把救命稻草变成行业一起“抱团取暖”的最后一根。
不然,这一波跳水过去后,到底还有多少企业和品牌能留在池子里?
也许只有那些既懂创新,又能扛得住寒冬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不知你怎么看?
你买车,会把价格放在第一位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