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的一场路测,掀起了国产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坊间有人戏称:这回国产汽车的“天要塌了”。先别急,这天塌不塌,还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让人忍不住“三连问”的,是这次测试的种种诡异之处——特斯拉莫名其妙地躺赢拿了第一,国产品牌集体哑火、各路大V和官媒忙着统一口径,测试过程和结果被逐帧分析,争议声浪堪比春运火车站的人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测试究竟藏了多少门道?不妨扒一扒。
第一重门道:谁在背后推动这一切?时间线揭露了蛛丝马迹。7月23日,公安部相关部门就高调表态,明确“智驾不等于自动驾驶”。接着懂车帝发布重磅测试视频,包下一段高速现场实测,“智驾非绝对安全”的论题瞬间登上了热搜。央视第一时间跟进宣传,所有节点掐得严丝合缝。试问,没有相关权威部门的背书,哪家自媒体能撬动这样的大阵仗?这背后分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精准敲打”。
敲打的目标是谁?无非两方:一是管不住的车企。尤其自从华为和一众新势力把智驾炒成香饽饽后,个个恨不得把“自动驾驶”挂在车尾巴上。虚假宣传层出不穷,一些车主脑子一热把命交给辅助驾驶,事故剧增。2024年交管部门数据显示,智驾相关事故同比暴涨214%,其中八成是人“脱手脱眼”当成自动驾驶用出来的。二是管不住的用户。数字说明一切,靠喊话管不动,只能用现实劝诫。
于是这场测试,其实就是用实际表现来把智驾市场的水搅浑,让民众警醒。车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敢回嘴,普通人收获一场及时的“智驾教育课”——无论数据多美,自动驾驶还只是辅助功能而已。
第二重门道:国产车为何集体失语?难道真如网友揶揄那样“打不过就躺平”?实则不然。看路测场景,几乎全是极限案例——施工路卡、事故障碍、变道加塞……这些并非日常所见,大部分驾驶员一辈子遇不到两回。国产车以“智驾安全赛道”自居的噱头,在这些环节上纷纷翻车。归根结底,当前所有国产智驾量产车都仅有L2级,远未达到所谓“自动驾驶”。连华为这样的带头大哥都选择“沉默是金”,可见这次测试点得既准又狠。这是一次集体“打脸”,更是敦促行业回归理性。
第三重门道:央视为何悄悄修改与懂车帝的联合说明?如果一切正规透明,为何要如此微妙“补丁”?有心人把视频从头到尾“拆解”,发现每辆车的间距、速度、障碍物现身时机都不尽相同,测试环境无法真正做标准化。你说这是“充值”操作?有点阴谋论过头。有国家和央视撑腰,互联网造假这回事,没人愿意拿碗饭砸自己。真正的玄机反而在一个小小的“意外”,也就是特斯拉的“躺赢”——美系智驾天生偏保守,遇上大障碍“谨慎到家”,反倒符合极端场景考验,一举拿下“第一”。
自动驾驶就像带孩子。你把人工智能训练得规矩,就是慢条斯理遇事不决先停,不容易翻车,但激进场景下很难压制对手。特斯拉就是那个“规矩娃”,一遇极端路况就乖乖减速。至于国产车,那些被“牛皮吹得天花乱坠”的自动驾驶遇上复杂路况,难免手脚发软。其实这不是技术本身不行,而是行业浮躁,盲目搞“弯道超车”,导致理念超越了现实。
这场风波中,最坦然的反而是老司机华为车主。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一场路测的胜负,凭一手实战数据,自信源于真实体验。鸿蒙系、蓝山、小鹏,这几家在复杂度高的中国道路上,才是真刀真枪砥砺出来的。测试输赢,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持续优化。华为的底气,恰恰在于发现问题就敢于马上整改。
最终看到,这场闹剧其实是一针强心剂。国产车的天不但没塌,反而因为这场“敲打”有了进步骤动力。行业需要敲警钟,车主需要破迷雾,智驾的明天还远,不如多点冷静少点吹牛。天塌不下来,反而更值得期盼。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