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亚商业,你是不是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阳光、海滩和满街的免税店?得,这形象一点毛病没有,可最近三亚的风向,可不只靠海风在吹了,这城市的商业故事,怕是要来点新口味了,有点像小时候只会喝原味奶昔,长大了突然爱上加珍珠、椰果双拼的那种新奇感。
其实,这两年三亚商业的热度,是真的肉眼可见,像华润、太古这样的商业巨头都不带犹豫的,一个接一个押注三亚市场,人家都已经卷摊子卷到这里了,万华和阿那亚也跟着来玩个性定制,连三亚大悦城都玩起了高开爆走路线,说白了,大家都觉得这片海边土壤肥沃,能种出好东西。
但你要问,现在的三亚商业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可别想太美,真实情况往往比段子还离奇。眼看着2025年底海南就要全岛封关,谁都明白,三亚“只为游客”的老路子,走不远了——各路玩家正在琢磨,怎么让这座海边城市,从头到脚全都换个活法,不是只陪你买买买,而是要变成“全球都来血拼+体验生活”的消费乐园,这听着是不是更野一点?
话说回来,一边是自贸港的政策热潮正吹,另一边境外游也渐渐恢复了元气,这直接导致曾经让三亚“封神”的免税购物不再是“王炸”。出去遛一圈的游客们,开始不满足于拿着钱包“雨露均沾”,而是想要那种让人发朋友圈都觉得有点门槛的体验内容——要的不只是买买买,更要跟三亚的风、海、文化、故事来一次4D接触。这可不是一帮埋头赚快钱的商家能随便满足的,需要点“内功”,还得有点灵气,最好再带点巧思。
这时候,三亚的传统商业逻辑就有点小尴尬了,光靠免税红利或者那些标准文旅消费套路,显然撑不起新一轮高潮。咋整?很简单,外地客喜欢新鲜刺激,本地人追求精致舒适,这就得从三亚的本地文化和海边原生态里挖点独门绝技,把这两股需求捏成一团,搞出点别人学不来的东西来。
就在大家伙都觉得局面僵着呢,10月1号的三亚湾,就跟炸了锅似的迎来一波新热潮。三亚湾壹号横空出世了,这可是2025年三亚滨海边唯一一个新商业综合体。你都想象不到,开业那天现场涌来了10万人+,整个海湾都快要被热浪掀翻,大家伙都搁那儿摩拳擦掌,看这一新生主角接下来要玩啥花样。
你要问三亚湾壹号为啥一炮而红?那得先看看它挑的地儿多有讲究。这玩意儿正搁天涯区三亚湾路,左手捞着三亚最大的大文旅区,右手拍拍三亚老城区肩膀,完美卡在三亚未来发展的中枢神经上。周边资源说实话,怎么看都是那种能刷屏小红书的配置:一边有椰梦长廊和凤凰岛,旁边还有大东海、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会,高端酒店一溜排开不是盖的。你说游客不来,那是真没人信。
可是吧,人家可没光盯着游客的钱包不撒手,它落座的地方还是三亚中轴商务区,市政、金融、居民商业都扎堆。那阵是,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同步满足外地游客追光逐浪,也能承载本地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理想。三公里的辐射圈里,七十多万固定人口呢,这烟火气一提溜出来,有点城市朋友圈的自信了。
再说,这地段周边还藏着不少未来加分项:像海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些新货色都要上线了,简直就是给三亚湾壹号打了信心针。邮轮业也来凑热闹,国际旅客要蜂拥而至,三亚湾作为下船第一站,国际范儿都快溢出来。自贸港政策持续发力,未来说成啥样咱真不敢立flag,但商业+金融+文化+居住一体化,这大都市味道肯定越来越浓。
这么说起来,三亚湾壹号这个“混血儿”,照理是要蹚一条自己独辟蹊径的路了。它没想着纯做给游客的观光地,也不打算只是本地居民的后花园,而是要在文旅商业、滨海体验和时尚生活之间来个大串联。
有人会问,这么多新老客群一起玩,不怕乱了阵脚?其实未必啊。现在的消费者再不是十年前傻乎乎跟着导游走的那批,眼界宽了、钱包厚了(嗯,也许只是想象),一味消费早就不够看,大家想体验生活方式本身,想从吃喝玩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三亚湾壹号就是踩准了这种新需求,把生态、文化、休闲、潮流串成珠,一步到位。
咱们不扯太远,细看人家是怎么把三亚的“本土DNA”嫁接到商业里边的。设计这块它请来国际大咖BENOY、GENSLER,有点“你有本事你也找啊”的味道。建筑里有船舶和海浪元素,曲线灵动,再配上裸眼3D巨幕,这些视觉炸弹立马让项目有了时代感。至于细节嘛,软装里头各种绿植,室外开辟“律动公园”、“萌宠营地”,搞滑板、骑行与宠物互动,这谁看了不羡慕?
文化这块,三亚湾壹号更是扳回一局。海南本地非遗可不少,什么椰雕、疍歌、黎陶,统统玩起了潮流重构。开业前预热就有崖州民歌快闪,之后各种艺术装置、非遗表演轮番上阵。请本地和外地艺术家一起来搞先锋展览,“海浪”和“岛屿”这种视觉线索,被玩出了新花样。还有什么猩朋友打卡区、潮流大卫猿、美丽环保的海洋球,反正每个角落都能引起你“这不行我要分享朋友圈”的冲动。
这种跨界合作和内容创新不光是凑热闹,可以说是三亚商业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你想,游客来了,不再是转一圈就走,而是愿意坐下来、逛一下午,甚至一个晚上,这商业的可持续性可不就上去了嘛?
说到消费内容,这家伙也是大手笔:项目体量12万方,品牌158个,各色业态让你一天根本逛不完。首店经济就是吸睛法宝,48家首店一口气引进,海南、三亚各家首秀,挨个打卡都得拍空好几天。楼层业态一层一主题,从海岛风情的超市、文创、轻餐,到异国餐酒、品质正餐、潮流商场,应有尽有。海边喝咖啡还是小啜美酒,或者撸串逛市集,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更别说这些新加盟品牌,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特别考虑“三亚口味”。外来美食比如麻六记、春桃奶奶,新鲜感满满;本地味道也没落下,比如拾味馆、东就鸭饭店、老盐季,这些主理人自带流量。本地化和国际范的交叉感染,倒反而让三亚湾壹号不像样板市场那般单调,反倒有了自己的味道。
娱乐和体验方面的补位也很到位。过去三亚休闲玩乐基本局限在“晒太阳+赶夜市”那种低配版,现在海岛冰宫、家庭潮流娱乐、大型KTV成行成交,消费场景直接拉到全龄段。这不是让你买好买够就走,而是希望你把这儿当成朋友家的客厅,有滋有味泡一整天都没问题。
夜经济的升级也体现出新玩法。项目一边准备延长营业时间,对夜猫子特别友好;一边又跟周边酒吧、夜市联动,合力搞气氛,让三亚的夜晚告别只剩沙滩盛宴的单调,从白天到黑夜的商业链条直接拉满。你总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那三亚湾壹号就打算让你连夜生活都变得有仪式感。
回头想想,三亚湾壹号其实是踩在整个海南的大背景上布局的选手。自贸港政策一出,封关倒计时,不管是本土消费升级还是国际客流井喷,谁都知道这里迟早会成为全球消费眷顾的新据点。三亚湾壹号的野心很大,它想提前成为三亚滨海生活方式的总入口,既填补了日常娱乐的空白,又兼容了国际消费的热闹。
最后,这事可不是谁都能学来的。要有高度,有温度,还带点幽默,真够难的,但三亚商业的下半场,似乎真该用这种劲头来重新定义。你说,未来的三亚会不会让更多人留恋,不只是买一双拖鞋,而是想要一起听一场海边Live,参加一个当代艺术展,顺便吃上一口海南本地黑鸭饭?
话说到这,轮到你表态了——你看好三亚湾壹号的新故事会吗?聊聊你觉得三亚还有什么商业新奇玩法值得期待?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