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心机算尽冤大头无处逃

最近有个数据挺炸裂的,说的是国内某新能源汽车新势力,2023年上半年每卖一辆车就亏20万元。再加上最近几家新势力公布的财报,净亏损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舆论直接炸了锅——什么“烧钱无底洞”“卖一辆亏一辆”“新势力没活路了”这种话到处都是。看这个数字,确实挺吓人,一个行业从头到脚都在亏钱,这能撑多久?还能撑下去吗?

但先别急着下结论。亏钱这事,不是看单一数字就能懂的,尤其是汽车这种大制造业。我们先把账拆开,看看到底亏在哪儿,是不是真的“亏得没救了”。比如那个“每卖一辆亏20万”的说法,乍一听像是卖一辆车亏一辆车,但其实它是把所有账都摊到了单车成本上——研发费用、市场推广、服务网络建设,甚至公司运营的各种开支,全都算进去了。车卖得不多,平均分摊下来,自然看起来吓人。

师傅心机算尽冤大头无处逃-有驾

那这账到底怎么拆?先看车卖得怎么样。2023年上半年,这家新势力的销量是几万辆,这个体量在传统车企眼里就是个“零头”,但你要放在新势力里,已经算不错了。问题是,车卖得还不够多,规模没起来。销售规模小,摊销成本高,这是汽车行业的基本逻辑。所以,数据看起来“离谱”,但其实是个常见现象。在新势力起步阶段,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当年的特斯拉也亏得一塌糊涂,早年间毛利负数,账上亏损几十亿美金,但后来销量起来了,成本降了,账就慢慢好了。

再看营收和毛利。卖车的收入是有的,但毛利率低,就是卖车赚得不多。为什么?一是研发投入大,二是定价策略激进。其实新势力的大部分车型毛利率都在10%-20%左右,这个数字不算高,因为它们还在拼价格、拼市场。传统车企的毛利率可能更高,但人家已经有几十年的供应链经验和规模化生产,新势力刚起步,成本自然更高。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研发费用。这家新势力每年研发投入几十亿,几乎是营收的20%-30%。这听着像在“乱花钱”,但其实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尤其是新能源车企。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软件开发,这些都是大头,研发费用少了,车企就变成拼组装了。而且研发投入往往是“账面亏损”的主要来源,但它并不直接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说白了,今天的亏钱是为了未来的技术竞争力。要是研发不行,后面直接被淘汰,连亏钱的机会都没有。

师傅心机算尽冤大头无处逃-有驾

说到这里,就得顺手拉个同行对比了。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其实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规模大、供应链成熟,但它们转型新能源车也在烧钱。比如某国内传统车企,这两年新能源研发投入翻倍增长,结果财报里也是亏了几百亿。新势力拼的是技术、品牌和服务网络,这些都要砸钱。外资品牌呢?特斯拉当然是盈利的,但它也花了十几年才走到今天,前期亏损比现在的新势力更夸张。

所以,再回到那个“每卖一辆车亏20万”的说法,这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这是个战略性亏损。新势力拼的是未来的市场机会,现在亏钱是为了后面能赚钱。它们的玩法是先砸钱做技术、砸品牌,再用规模化生产降成本,用销量拉毛利,用服务提升溢价。问题是,谁能撑到那个时候?这是个行业的集体赌局,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

那最后,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离谱。数据炸裂背后,是一个行业转型的阵痛。新势力烧钱是为了抢市场,传统车企烧钱是为了追上来,外资品牌烧钱是为了守住优势。未来谁能撑住、谁能赚到钱,得看它们的战略是不是能走通。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们到底能走到哪一步。汽车行业从来不是个短跑赛,大家都是在拼耐力。眼下的亏,不是终点,而是这个赛道的起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