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

9月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还在往前走,但真正翻到日常的,是座舱里那一套说话就能省事的感觉。公开数据里,9月新能源车市场份额约14–16%(估算),但不是用来给人拍胸脯的口号,而是提醒你:你坐进车里,最先感知的往往不是里程,而是谁在替你拒接嘈杂。

展厅里,朋友问:这套语音在嘈杂里还能听清吗?我点头:大模型能分辨发声区域,干扰抑制得还行。

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有驾

维修师傅悄声说:这次出门就怕路上降噪坏?我笑:自研模型,遇到噪声有备用音路。

同价位两款车,实操差别就体现在这一点:A车的风噪开启后,低速路况下抑制不强,转弯时路感也显得碎;B车风噪更安静,座椅也包裹得更紧实。数据层面大概是风噪差约5dB,座椅支撑差2分左右(样本少)。这类差别,和你每天开的路况关系其实比发动机功率还直观。

把供应链和研发看成日常生活里的厨师和备料,缺一味就会让整汤变淡。若零件被挤压到交期,整段生产线就像没汤的面条,吃起来就没味道。你要的是能随手拎起来用的材料稳定,不是一堆只在展台上好看的数据。

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有驾

前文说法有点大。其实只是早期数据,样本有限,因此需要更多场景验证。不同路况和人声环境差异很大——这也是我为什么总爱按下暂停键再说一遍的原因。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测试清单里有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门槛胶条轻微翘起,却恰好对应了座舱降噪里的微观成本。

说到成本,我随手记下一个对比:同价位两款车里,若把降噪和通话的保障放在第一排,A车的通话清晰度在城市车流里看起来更稳定;B车在长途高速下的音质和路噪均衡性更强。这种差异不是谁更贵,而是你愿意在什么时候给降噪投更多成本。

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有驾

我认识的一位销售同事说:如果能一键把噪声降下来,回家路上就像在客厅里打电话。听完,我也有点心动,但心里还是在盘算:这套自研声音模型,究竟需要多少样本才能说服更多人买单?(这就是我对99%攻击抑制率的直觉怀疑,更多场景验证才是关键。)

临场小计算:若电价0.8元/度,车耗电量15kWh/100km,百公里成本约为12元,若把降噪与语音功能的电耗再叠加,跑完1000公里的额外电费大概12元×10 = 120元级别的差别。这种影响虽小,但在买车就想省心的人群里,放大也能改变选择。

同事闲聊时提到一个点:他更关心夜间语音指令在车灯光干扰下是否会误判。他的口气像是在问一个现实问题,而不是在电影院里听一场科幻秀。

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有驾

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未来自研声学模型会不会把区域声源识别变成标准配置的基础 기능,而不再被视作加价项?(不确定)

我想知道,你在同一个价位的车里,最关心的实操差别是哪一项?是风噪、通话清晰,还是座椅舒适度?你会不会愿意为降噪多花点钱,还是宁愿把钱省下来换后轮胎?

你会怎么选?你更看重一个细节的稳妥,还是一整块体验的无缝感受?在你心里,降噪和语音系统究竟该如何权衡,才算值回票价?

9月28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在苏州开幕,小米汽车获领先科技成果奖披露声学系统自研模型实现高抑制并提升通话体验-有驾

这段旅程还在继续,等产线的产能上来了,销量会不会也随之变得更能说人话呢?你愿意在下一轮换车时,让座舱里的对话感成为决定性因素吗?你是否也被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牵动过,例如门槛条的微小变化、座椅边缘的触感、还是仪表台上一个不显眼的光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