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最近突然宣布,要延长汽车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减免措施,起码再给五年。说实话,这事儿对美国汽车厂商来说,简直是颗定心丸。咱们先把这政策说清楚——美国对进口零部件本来收25%的关税,听着挺狠的吧?但实际上,为了鼓励在美国本土组装销售,美国出台了个抵扣政策:零件能部分按整车价值抵扣,最多能抵到车价的3.75%。按说这额度本来明年就要降到2.5%,后年一刀剪光,车企早急得不行。结果这回白宫一拍脑袋,延长五年。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福特CEO吉姆·法利之前在电话里跟我抱怨:你知道吗?咱们美国厂商,关税加劳动成本,跟日本车比,差几千美元成本没法打仗。这话一点不夸张。日本车企因为美日贸易协定,零件关税降了好几档,美国那边整车加关税,钢铝还得再加税,零部件关税25%,本地又没造齐全的零件厂,这成本往上蹭蹭。一线销售人员跟我聊过,有辆3万美元的车,按3.75%抵扣算,车企一年能省近1125美元成本,这钱够养多少工人了?要是没有抵扣,成本估计能涨一两千美元,车企不但得涨价,还得裁人,顾客投票的结果大家都懂。
我刚翻了下之前的笔记,2024年美国预计卖出1600万辆车,其中一半车型都是纯进口,剩下一半算在美国组装的车里面,纯本地零部件也就40%-50%不等。说白了,大多数零件仍得靠进口。你想,这种情况下,关税不降,企业根本扛不住。汽车行业的几大组织联名写信给政府,警告说这要是硬扛,连售后维修的零件都要涨价,整个市场都乱套。
顺便说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这政策背后,是不是也是拜白宫怕因涨价引发通胀、民怨,硬着头皮不行了?不说别的,福特和通用的高层们一个个电话打到了白宫大门都快敲烂了,连那种一向不苟言笑的老狐狸都急红了眼,公开喊冤,这政策不过是妥协罢了。
美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不见得吃亏——他们根本造不出足够的零件,没得选,必须靠进口。关税减免后,车企成本低了,能多生产多赚钱,反过来更需要他们,工人饭碗才能稳。这里面像个恶性循环,没政策靠关税保护,车企成本过高,产量下滑,本地供应商和工人都受伤。政策延长,有点像给大家都系上安全带——但车怎么开还得靠企业自身,明白吗?
你会问,那同级别别的车厂咋办?别急,咱们对比过,德系、日本系,有的是靠全球供应链把成本压得死低,美国厂商成本确实占劣势。几千美元的差价,摆在那,消费者买不买账是问题。这次政策帮了美国车企不少,至少让他们先活下去,但跟日本车比节奏又慢,人力成本高,创新再不给力,这差距还得花时间跟进。
我想起去年跟一家经销商聊天,他说:你说这关税啥时候能稳?客户买车都琢磨价钱,车企涨价涨不上去,利润砍成冰棍了。销售的直觉一般没错,厂家的研发投入和供应链博弈都被成本限制住,最后落到经销商这层,压力更大。还有一件琐碎事,我翻了下去年维修小票,零件成本涨了2-3成,消费者抱怨多了,修车都成负担。
说到供应链,这玩意儿好比你做家宴,买菜天天得进市场,某个菜涨价了,你买别的替代,换商贩,换产地,成本不断调整,不是简单几个数字堆起来就能解决,个中博弈复杂得很。美国车企面对的就是这句话,硬是得想办法,成本目标得平衡质量、交期和价格——简单说就是,便宜的鸡蛋能保证每日新鲜吗?不一定呀。
(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带提个我一直觉得棘手的点:五年时间,车企其实没那么多余地改造供应链。毕竟汽车开发周期常说五到七年,供应链又复杂,供应商改造不是拍脑袋可成。说白了,这政策没给车企拿钱,但给了他们喘口气时间。未来如果国产化率提高,那么关税减免就是阶段性过渡,长期看应该是要减少依赖进口。
不过说到底你觉得,这五年时间,美国汽车业还能靠什么硬实力翻身?就单纯靠政策松绑?我看难。得靠产品革新,智能化布局,甚至重新定义制造和供应链。这些可不是喊喊口号,光靠一纸政策是撑不起的。现在的关键是,企业如何用这段缓冲期把家底弄厚点,别等到政策一走了之,全乱套。
对了,刚才跟一个老修理工聊天,他说:这些零件关税松了,我们修车的人也有活干,起码还能赚点小钱,不然客户修不起,咱们活儿也干不下去。一句话,直指行业的底层生活。这事儿不像外人想象那么风光,有时候政策就是救一群拿螺丝刀的普通人。
说多了,其实我挺怀疑,这政策真改了多少车企体质?他们是不是对进口依赖太高,自己摇篮被打了一巴掌?那些板上钉钉的关税数额,还藏着多少没说的潜规则?细节太复杂,等我下次去工厂转转,问问一线技术员和供应链负责人,也许能懂点门道。
你说,这样的政策延续,能不能成为美国汽车业真正崛起的起点?毕竟硬扛过来五年,也不是轻松事。五年时间过去,再看看能不能熬出头,还是另一个悬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