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供应商单车配套价值从300元飙到3000元,三花智控吃下60%订单份额,这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上个月去4S店,碰见个开Model Y的哥们儿抱怨续航。冬天开暖风,表显续航540公里,实际跑个350就得找桩。销售顾问在旁边解释半天热泵系统、电池预热,我突然想起来——这套让车主又爱又恨的热管理系统,核心部件居然大部分来自同一家供应商。更有意思的是,这家企业给特斯拉供货的单车价值,从早年燃油车时代的两三百块,现在已经涨到两三千。十倍的价差背后,藏着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最不起眼、却最赚钱的那块生意。
这事儿要从新能源车的“体温管理”说起。
燃油车那会儿,发动机自己就是个大火炉,冬天取暖基本不费事,夏天开空调压缩机带一带也就完了。新能源车可没这么简单——电池包怕冷怕热,温度低了充电慢,温度高了容易出状况;电机工作时也发热;冬天制暖全靠电,续航唰唰往下掉。这一整套温度控制的活儿,就得靠热管理系统来干。
这里面的核心部件,电子膨胀阀、热泵、冷却模块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整车缺一不可的配置。某家做这行的企业,早些年就进了特斯拉、比亚迪的供应链,而且拿下的份额还不小。听业内朋友说,Model 3和Model Y上的热管理部件,这家供应商占了六成以上;比亚迪海豚、海豹那些车型,也在用它的电子膨胀阀。
当然,光有客户名单不算啥,关键得看能从这些订单里赚到多少。
高端车型带来的“价值跃迁”
十几万的代步电动车,热管理系统相对简单,供应商能拿到的单车配套价值大概一千五到两千。但三四十万的高端车型就不一样了——要装更复杂的热泵系统,冬天制热效率高、省电明显,这套东西单车价值能到两千五往上,有些顶配车型甚至超过三千。
这个差距不是凭空来的。高端车主对续航焦虑的容忍度更低,冬天开暖风掉续航太狠,口碑立马就崩。所以车企在热管理这块舍得投入,愿意用更好的部件。而供应商只要能跟上技术要求,利润空间自然就打开了。
现在市面上三十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蔚来、理想、问界这些牌子都在往上走。如果这个趋势能持续,做高端车型配套的企业,业绩增长可能比单纯靠销量堆起来的要扎实得多。
海外车企的“蛋糕”才刚切开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知道。但海外那边,情况有些微妙。
大众计划未来几年新能源销量翻几倍,宝马、奔驰也在加码电动化。问题是,这些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体系里,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渗透率还不算高。比如在大众的新能源车型里,某些供应商目前只拿到了电子膨胀阀的订单,整个热管理模块还没完全拿下。如果能把份额扩大,单车配套价值从一千多涨到两千以上,光一个大众就够吃好几年。
海外订单还有个好处——毛利率相对高一些。国内竞争卷得厉害,价格经常被压到底线;海外客户更看重供货稳定性和品质一致性,在价格谈判上没那么狠。当然,拿海外订单也不容易,从送样认证到正式量产,周期长、门槛高,但一旦进去了,黏性也强。
成本和毛利率的“平衡木”
制造业最怕原材料价格坐过山车。
热管理部件用的铜、铝占成本四成以上,这俩东西价格波动起来挺吓人。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应对——一般会跟客户签联动协议,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跟着调一部分;另外产能规模上去了,分摊到每件产品上的人工、制造费用也会降下来。
从最近几个季度的数据看,某些企业的毛利率基本稳在25%到30%之间,就算原材料涨价,也没跌破25%。这说明议价能力还在,成本传导机制也算顺畅。只要原材料价格不是短期内暴涨20%以上那种极端情况,利润兑现应该问题不大。
但这里有个前提——技术壁垒得够高,客户黏性得够强。如果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对手一降价,毛利率立马就被压下去了。所以看这类企业,除了看订单增长,还得盯着毛利率有没有掉。掉得太快,说明护城河可能不够深。
两个“暗礁”不能忽视
说完增长逻辑,也得提两句风险点。
一个是大客户集中度。如果前几大客户占了营收的三成以上,其中某一家突然出状况——比如销量不及预期,或者自己下场搞垂直整合,订单波动就难免了。虽然车企换供应商成本很高,轻易不会动,但这事儿在汽车行业也不是没发生过。
另一个是竞争加剧。热管理这块蛋糕越来越大,自然会有更多玩家进来。有些二线供应商为了抢份额,价格能比龙头企业低5%到10%。虽然技术和品质可能有差距,但如果车企为了控成本大规模切换供应商,市场份额就可能被蚕食。判断这个风险的关键,就是看市占率有没有下滑——份额稳住了,说明护城河还在;份额开始掉,就得警惕了。
修车的时候,师傅经常说一句话:“车能不能开得久,不看表面光鲜,得看暗处的零件靠不靠谱。”看企业也一样,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零部件生意,往往才是最稳的现金流。关键是别被表面数字晃了眼,得盯着几个核心指标——高端车型渗透率、海外订单占比、毛利率稳定性,这些东西不会骗人。
你觉得新能源零部件这个赛道,接下来还能跑多远?或者说,你平时关注制造业企业,更看重订单增长还是利润质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