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惊雷!智能车竟变“智商税”,厂商为何“折磨”你?

今日车圈,一声惊雷!

这不是普通的“爆料”,这是直击咱们心窝子里的“真相”。

咱们今天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车”,就聊聊这满大街跑的“智能车”,它到底是个啥?

为啥有时候,它比我还“不着调”?

你是不是也曾被车里的“智能”给“坑”过?

那块儿大屏,花里胡哨的功能,语音助手一开口,你说是“周杰伦”,它给你放了“京剧”;你只想开空调,它却给你来了个“座椅桑拿”,而且还是最高档!

那一刻,你是不是想把这块“智能”的屏幕,直接抠下来?

汽车圈惊雷!智能车竟变“智商税”,厂商为何“折磨”你?-有驾

我有个朋友,新提的“懂你”座驾,最看重的就是那个语音系统,想着开车能解放双手。

结果,他跟车说:“去最近的加油站。”

这车,沉默片刻,悠悠地回了句:“已为您导航至最近的‘加油站’,请注意安全。”

结果,导航指向了一个卖猪肉的…

他说,这车的“智能”,比他媳妇儿的“碎碎念”还让人抓狂!

还有更绝的。

他跟媳妇儿在车里怄气,媳妇儿一激动说了句:“你个笨蛋!”

这车的语音助手,居然跳出来:“检测到用户情绪激动,正在为您播放舒缓音乐。”

那一刻,我朋友觉得,这车,它不是不懂,它是故意的!

它是在用它的“智能”,给你添堵!

这“智能”二字,究竟是怎么被安到这些车上的?

是厂商觉得,只要有个大屏幕,能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算“智能”了?

还是咱们对“智能”的期待,已经被拉高了,而这些车,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越跑越偏?

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现在车企们都在疯狂地堆砌智能化配置:AI语音交互、智能驾驶辅助、面部识别、手势控制…

听着像科幻大片。

可说白了,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智能”,只是把原本简单直接的操作,变得更加繁复。

就好比,你原本只需要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开灯,现在却要对着空气喊半天,而且还喊不对!

这已经不是“智障”,这是“智障”的升级版,是“智能”的“反噬”。

第二幕:技术宅的“情怀”与老百姓的“无奈”

咱们都知道,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车,早已是“智能化”的竞技场。

车企们发布会上的PPT,一个比一个“未来感”十足,什么“出行新纪元”、“解放双手”、“万物互联”,听得人热血沸腾。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位车企高管,在台上唾沫横飞地讲述他们的AI技术,仿佛下一秒就能坐着它飞向月球。

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都像打了鸡血。

可等到真车落地,用户拿到手,才发现,所谓的“AI”,可能就是一个会闪的LED灯,或者一个只能识别你“微笑”的摄像头。

这不就像是,一个程序员,花了几个月写出了一套精妙绝伦的代码,他称之为“艺术品”。

结果呢?

用户拿到手,这“艺术品”只会“死机”,或者偶尔蹦出一句你听不懂的“乱码”。

你问他为什么,他会说:“这是我设计的‘隐藏彩蛋’!”

所以说白了,厂商们在推销“智能”时,常常在兜售“情怀”和“未来”。

他们用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包装那些可能并不成熟,甚至有些“鸡肋”的功能。

而咱们老百姓,我们只想要一辆省心、好开、关上车门就能安心回家的车。

我们不需要它会唱歌跳舞,也不需要它陪我们“谈人生”,我们只希望它能“听懂”我们,把最基本的功能做到位。

你看,现在市面上,有多少号称“智能”的车,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导航系统就彻底“失联”了?

有多少车的语音助手,在嘈杂的环境下,就彻底“耳聋”了?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可为什么就这么难做到呢?

有个粉丝在后台留言:“用车社,你说,我花十几万、几十万买的车,结果连个话都说不明白,这算不算‘智商税’?”

“智商税”?

这三个字,真是直击灵魂!

第三幕:当“人机交互”变成“人机‘折磨’”

咱们现在买车,越来越看重“人机交互”。

毕竟,开车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车“对话”。

如果这个过程让你觉得顺畅、舒服,那这车就值了。

反之,如果你觉得它是个“累赘”,那这车,你开两天就可能想“退货”。

我有个朋友,他新车的中控大屏,像个平板电脑。

一开始觉得挺酷,结果每次开车,都要在屏幕上“摸索半天”才能找到空调设置。

有时候,急着关车窗,结果点来点去,反倒打开了座椅加热。

你说,这“智能”的设计,到底是方便了我们,还是给我们添堵了?

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有些车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号称能解放双手,让你在高速上“摸鱼”。

可实际上呢?

我有个粉丝,他开了半个小时的辅助驾驶,感觉比自己开车还累!

因为他得时刻提防着,这车会不会突然“抽风”,会不会突然变道,会不会突然加速!

他跟我说:“用车社,我感觉我不是在开车,我是在‘陪绑’!”

这“陪绑”,何其形象!

你花钱买了个“陪绑”,还得时刻担心它会不会把你“卖了”!

你说,这些厂商,有没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他们所谓的“智能”,是不是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猎奇心理”,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用户体验?

我曾不禁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人对自然的感悟,是多么细腻。

可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和机械的回应。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那些老款的车,虽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但开起来却那么省心?

一个简单的机械手刹,一个清晰明了的仪表盘,一个好用的收音机,就足够了。

现在倒好,车比电脑还复杂,动不动就给你弹个窗,让你更新软件,然后更新完,发现又多了几个“ bug”。

问题的本质:是“智能”的缺失,还是“人性”的被遗忘?

说来说去,咱们今天聊的这些“翻车”的智能体验,归根结底,是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人性”的问题。

厂商们热衷于堆砌“硬核”科技,却忽略了“软性”关怀。

他们以为,只要把芯片升级了,算法优化了,就能做出“智能”的车。

可他们忘了,“车”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

它需要懂我们的情绪,需要理解我们的意图,需要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恰当的帮助。

就像前面说的,你明明想去加油站,它却导航你去卖猪肉的。

这说明,它根本没“懂”你的需求。

你明明在跟媳妇儿吵架,它却跳出来放舒缓音乐,这说明,它根本没“懂”你的情感。

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你觉得它“聪明”,而是让你觉得它“懂你”。

它应该像一个贴心的助手,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不需要的时候“隐身”。

它应该让你觉得,它是在帮助你,而不是在“考验”你。

咱们老百姓,要的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未来出行”,我们只是想拥有一辆能让我们安心、舒心、甚至开心的车。

我们希望,当我们在车里说“我想回家”,它能直接导航到家。

我们希望,当我们在下雨天,它能自动打开雨刮器,并且调整到合适的频率。

我们希望,当我们在长途驾驶时,它能适时地提醒我们休息,而不是让我们疲惫地“陪绑”。

这,才是我们对“智能汽车”最朴素的期待。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PPT上闪闪发光的“黑科技”,我奉劝各位,擦亮眼睛,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的有用吗?

真的能‘懂’我吗?”

因为说到底,车,是为咱们服务的。

不是咱们去迁就它,适应它。

这事儿,你们怎么看?

有没有遇到过更离谱的“智能翻车”经历?

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让用车社听听你们的故事。

毕竟,咱们的共同愿望,都是能开上一辆,真正“懂”我们的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