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固态电池这个热门话题。 近,宁德时代大佬曾毓群的一番话,可谓是给整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也让不少车企的宣传PPT瞬间“打脸”。
曾毓群直言不讳地指出,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仅4分(满分9分),三年内量产纯属天方夜谭。这与车企们锣鼓喧天的“2026量产宣言”形成鲜明对比,上汽、奇瑞、比亚迪等纷纷高调宣布固态电池车型即将上市,仿佛固态电池已经触手可及。
那么,固态电池真的像车企宣传的那么神奇吗?
首先,技术难度远超想象。 目前固态电池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和卤化物四条技术路线,每一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硫化物路线虽然能量密度高,但生产环境要求苛刻,改造生产线成本高昂;氧化物路线看似稳定,但良品率极低,难以大规模生产。
其次,成本高昂,消费者买单。 即使是成本相对较低的半固态电池,其成本也是液态电池的4倍,全固态电池更是高达20万/100度电。这意味着,一辆40万的汽车,光电池成本就占了近一半。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不过是提前为车企的研发买单。
再次,资本市场炒作,泡沫巨大。 一些企业借着固态电池的概念,股价一路飙升,而真正能落地量产的,却寥寥无几。消费者成了这场资本游戏的终买单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固态电池呢?
首先,理性看待技术发展。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需要时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者不过度追求新技术,现有的液态电池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
其次,关注技术细节,避免被误导。 一些车企宣称的固态电池,实际上可能是半固态电池,甚至只是液态电池的改良版。消费者在购车时,要仔细了解电池的技术参数,避免被“概念”所迷惑。
后,关注价格和续航。 固态电池的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消费者不为了追求新技术而付出高昂的代价。目前,液态电池的续航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车型。
总而言之,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者在购车时,要理性看待新技术,避免被“概念”所迷惑,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