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最近总能听到一个新鲜词儿,叫“自动驾驶出租车”。
一听就觉得特高级,好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特别是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前不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高调宣布,他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正式上线了,大家用手机就能叫一辆自己会开的特斯拉。
这消息一出,可把人给激动坏了,感觉未来生活的大门一下子就敞开了。
可这股兴奋劲儿还没过一个月,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儿,就让大伙儿心里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车,坐着真的踏实吗?
它真能像宣传里说的那样,大规模地在咱们的城市里跑起来吗?
要说这事儿,得先从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真实经历讲起。
就在马斯克宣布要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人体验这份新奇的当天,一位名叫乔·特格特迈尔的车主,就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
他当时正坐在一辆开启了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里,车子晃晃悠悠地开到了一个铁路道口。
这时候,一列火车正鸣着笛、呼啸而来。
正常人看到这情景,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停车。
可这辆聪明的特斯拉呢?
它的“大脑”好像短路了,非但没有识别出逼近的火车,反而还想踩油门,打算在火车面前来个“极限穿越”,非法闯过道口。
这可把车里坐着的人吓得魂飞魄散。
幸好,按照规定,这种测试车里必须配一个安全员,就是以防万一的人。
这位安全员眼疾手快,在最关键的时刻一脚猛踩刹车,强行从电脑手里夺回了控制权,这才没让一出高科技悲剧上演。
事后,这位车主虽然也承认,这软件确实还有问题,需要改进,但他关注的点却很奇怪,他抱怨说现在车太少,叫一辆得等二十分钟,希望特斯拉能多加点车。
这想法听着是不是有点矛盾?
一边是差点要命的系统漏洞,一边却是对效率的迫切追求,这也恰恰说明了,自动驾驶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安全和方便这两个东西,有时候还真挺难两全。
你可能会觉得,这也许就是个别现象,是小概率事件。
但实际上,情况可能比我们想的要普遍。
有一位叫埃利亚斯·马丁内斯的人,他可不是普通网友,他是特斯拉全自动驾驶功能最早的一批测试用户,四年多来一直在关注和记录这个系统的表现,算得上是圈内的大神。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马斯克之前说的“理论上第一天就能投放一万辆车”这种话,根本不现实。
马丁内斯和他的团队收集了大量真实数据,发现即便是特斯拉目前最新的软件版本,在城市里开,平均每跑上差不多540多公里,就会出一次比较严重的岔子,需要人赶紧伸手去管。
540多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从北京开车到石家庄一个来回的距离。
你想想,在这么一趟不算太长的旅程里,你请的这位“AI司机”就得犯一次让你心惊肉跳的错,需要你紧急介入。
而且犯的还不是什么高难度错误,而是像闯红灯、开到逆行车道上这种,连驾校新手都很少犯的低级失误。
这就很吓人了。
他说,虽然大部分时间里,这套系统开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儿,但这种致命错误的出现频率,实在是高得惊人。
咱们都知道,开出租车是要规模化的,当路上的无人车从十辆变成一万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出错概率,那每天都可能会有事故发生。
所以,不光是特斯拉,包括谷歌旗下的Waymo等所有搞自动驾驶的公司都明白一个道理: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接近完美,才能谈安全地扩大服务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看,特斯拉显然还没达到这个标准。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技术还不成熟,为什么马斯克这么着急地要把这个“半成品”推出来给大家用呢?
马丁内斯分析说,这背后可能更多的是商业上的考量。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电动车卖得不像以前那么火了,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那个外形很酷的赛博皮卡,在市场上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克需要给投资者们讲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故事,来提振大家的信心。
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疑是这个故事里最吸引人的篇章。
所以,这次高调的发布,可能并不纯粹是为了展示技术成果,更像是一种策略,目的是转移公众对它主营业务销量下滑的注意力。
说白了,这就像一场赌博,赌的是未来的概念能盖过眼前的困境。
更让大家心里没底的,是特斯拉对待安全数据的态度。
马丁内斯他们通过民间渠道收集了那么多数据,都指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
可特斯拉官方呢?
他们不但不公布自己运营的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详细安全记录,甚至还去跟政府部门说,希望把这些数据当成“商业机密”保护起来,不对外公开。
这就好比一家餐厅,老板天天跟你说他家后厨有多干净,但就是不让你进去看一眼。
这种不透明的做法,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要想让大家信任你,最基本的就是要公开透明,把所有情况都摆在台面上。
相比之下,咱们国家在发展自动驾驶方面的做法就显得稳妥多了。
国内的百度、小马智行这些公司,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先在划定的专门区域里测试,从司机坐在驾驶位上,到司机坐在副驾驶位上,再到车里完全没人、由后台远程监控,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所有的测试数据,都得交给政府监管部门审查。
这种谨慎、开放的态度,才是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真正负责。
技术发展可以稍微慢一点,但安全的红线是绝对不能碰的。
当然,特斯拉也发布过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数据,说他们的系统在司机监督的情况下,平均能开上千万公里才出一次事故,比人类司机自己开要安全得多。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司机监督”。
这跟真正的无人出租车是两回事。
前者好比一个学生在考试,旁边一直有老师盯着,随时可以提醒纠正;而后者是学生独立完成考试,没人帮忙。
用需要监督的成绩,去证明可以独立完成任务,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特斯拉的一些做法也让人觉得有点儿戏。
比如他们宣布扩大服务区域时,在网上发的地图,形状画得歪七扭八;马斯克还把车费从4.20美元涨到6.90美元,这两个数字都是他平时在网上开玩笑时爱用的梗。
但实际上,服务的车辆数量没增加,能用这个服务的人还是那一小撮,车里的安全员也没撤掉。
这一系列操作看下来,与其说是业务扩张,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博眼球的公关活动。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在一个预测平台上,大家对特斯拉明年内能实现全国无人出租车服务的信心,在一个月里就从接近百分之九十掉到百分之四十多。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个宏伟的蓝图,离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把一个还不成熟的技术过早地大规模推向社会,就是把公众的安全置于风险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