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一公里成本几分钱"为卖点的电动汽车,如今正遭遇成本天平的倾斜。随着国内电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公共充电桩费用持续攀升,部分市区快充价格已逼近1.9元/度,让"电车比油车省钱"的说法逐渐失去说服力。
能耗成本:电车优势持续缩水
以主流车型为例,中小体型电车百公里耗电约15度,按1.9元/度计算,每公里成本约0.285元;而燃油车若按7元/升、百公里7升油耗计算,每公里成本0.49元,此时电车仍有一定优势。
但这一优势在混动车型面前几乎消失——节油型混动百公里油耗仅4.2升,每公里成本约0.294元,与电车基本持平。更尴尬的是电动SUV,百公里耗电普遍达25度,每公里成本升至0.475元,已与燃油车相当。
高速场景下,电车劣势进一步凸显:中小电车高速耗电增至20度/百公里,成本0.38元/公里;电动SUV更是接近30度/百公里,成本0.57元/公里。而燃油车高速油耗往往更低(约6升/百公里),成本0.42元/公里,混动车型甚至能降至0.3元/公里以内。
隐性成本:保险、残值成"吞金兽"
充电费上涨之外,电车的其他成本压力也在加大。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上调电车保费,理由是2024年全行业电车保险业务亏损超50亿元。此前电车省下的电费,本就勉强覆盖保费与油车的差价,如今充电费上涨,"省钱"二字更显苍白。
二手车残值则是更大的痛点。使用多年的电车进入置换周期后,残值往往仅剩新车价的30%-40%;而同款燃油车即使使用10年,残值仍能保持在20%以上。一位2019年购买的电动车主吐槽:"当年花20万买的车,现在二手车商只给5万,还不如邻居15万买的燃油车保值。"
维修捆绑:车企收割引发不满
部分电车企业通过权益捆绑,要求车主终身在4S店维修保养,甚至轮胎更换也被纳入限制,导致维修成本比第三方门店高出50%以上。这种模式已引发争议——日前澳大利亚对四家中国电车企业开出罚单,理由是其垄断维修服务,这也让国内车主对类似捆绑条款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市场转向:两成车主考虑回归燃油车
据第三方机构调查,超过20%的电车车主表示下次换车会考虑燃油车或混动车型。"充电越来越贵,保险年年涨,换车时又亏一大笔,算下来还不如当初买油车省心。"一位北京车主的感慨,道出了不少用户的心声。
不可否认,电车在短途通勤、政策补贴等方面仍有优势,但随着充电成本持续上涨、隐性支出浮出水面,其"低成本"标签正被重新审视。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时或许需要跳出"电费比油费便宜"的单一维度,综合考量长期使用成本与自身用车场景——毕竟,没有绝对划算的车,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