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日系汽车“老化”加速,一场悄无声息的换代斗
早些年,丰田4S店的老刘还挺自信,就是那种坐镇前台的气派。刘哥嘴巴快:“日本车子呀,不坏,不费油,你开开看!”记得2012年那会儿,街区巷口,出租司机都认准了凯美瑞和雅阁。到了今年,楼下小王和他媳妇看车,直接拉着比亚迪海豹问销售:“能自己倒库不?反正我听说还能遥控开出来?”销售那小伙子没多话,往桌上一丢钥匙让顾客自己溜一圈——何况这几年展厅里,丰田混动位置都被电驱车型挤到墙角了。
有回和老技师李师傅喝茶,聊到产业这事。他一拍桌:“日本车是老了心气,年轻人都走新能源了!”其实,数据显示得挺扎心——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炸到五百多万辆,硬是把日本头牌拉下了榜。街坊群里,有个群友自诩前车企员工,说日本的车企这几年在中国折腾得不轻,本田和丰田都掉了将近三分之一——这个变化,站路口拉客都能感觉出来,原来马路上的轩逸都快看不到成队的了。
倒是日本口碑以前不就是“半导体强国”嘛,现在芯片圈里传的消息却变了味。师傅口口声声说:“松下半导体听说早就卖给台湾那头了,材料和设备还守着,可终究不是成品。”朋友圈里有人吐槽,听说日本全国加氢站还不到三万个,说氢能便宜是个大坑。反观这边——去年外环修充电桩,光一条路上就数不清有多少。宁德师傅吹牛说他们的电池,一度电压到六百元成本,日本车友听了嘴巴都合不拢。
对半导体,还有更离谱的八卦:听说东京那边光刻胶材料全球占了七成以上,但实际上中国科研团体搞出来自己的光刻胶都能做到七纳米了。前几天同学群里有人提到,“2025年自给率干到七成”,这就意味着日本那点材料优势也守不住了。更讽刺的是,对华贸易逆差,据群里会计说,都滚了二十来个月了,“以前从日本进口,街角小店都用得起,现在掖着点下单。”
其实,比技术掉队更闷人的是日本社会自己累坏了。去年有机会参观丰田工厂,流水线站着的白发工人大把的,人事说六十五岁的还没退休。当地出租司机用日式中文说,现在年轻人宁愿去干外卖,也不进厂上班。老龄化突破了百分之二十九,算下来,两个人工生生养一个老人,可债务早就顶天了——GDP二倍的国债压着头顶,还能翻出花来吗?怪不得去年去日本旅行,路上看见的新车比三年前还少。
有一次车圈茶馆聊天,说起新专利,中国里边工程师申请搞得飞起,年年涨一截。可是就日本那头,常有新闻说六成年轻人不想出国,集体“躺平”,喊话大家守着本地生活不折腾。小区邻居开玩笑,“日系车都快被年轻人淘汰了,我家小表妹说买车认国产。”插个段子,前儿有个买老皇冠的人哭诉,零配件涨到凉皮价了。
本来人说,日企还是有几张牌——丰田说要搞新电动车,本田准备上线固态电池产线。可弄巧成拙,这边比亚迪欧洲门店一开,销量比特斯拉还飙,国内固态电池专利甩日本三倍。一位车友在饭馆吹牛,“再等两年,南大那边的新型光刻胶上市,材料都不用进口日本的。”
教授山田哲也前阵子在讲座上说了句挺扎心的话,被人转到微博上:“日本不是输在中国制造,而是自己太保守。老人上路不敢踩电门,年轻人躺得下不愿抬头。”茶余饭后琢磨这话,真不是空穴来风。
前阵子听本地维修店老孟唠叨:“最近镓、锗、钨限出口了,这些玩意全是高端制造主料,日本人急得直打电话找渠道。”所以现在,大伙心里很清楚,这场没战火的竞赛,谁慢谁就多挨两下儿。后面咋样,估计也只有老刘还能举着那句日本车省心,街头巷尾早已换了新车主的模样。
至于当年丰田皇冠停了又有人找配件,维修师傅摇头:“能修就修,不行就换吧。”流年暗换,有的事一闭眼便改了天——新老交替,总不等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