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去年的方程豹还是高端路线,动辄三四十万一个,很多人看着销售图册都得掂量一下钱包。但不到一年,“方程豹豹5”一口气直接降了五万,售价干脆探到二十万以下;豹3这款新车更是一步到位,连13万都撑不住。这边东风日产启辰N7起步11万了,厂家自己都表示“这是不赚钱的买卖”。那边华为余承东也被逼着承认,智界R7每卖一辆都得亏三万块。几家头部企业联袂演出一场“谁家价格低,谁就是老大”的混战,你追我赶,比“跳水冠军”都专业。
这些不是小打小闹的促销,是摆明了要以价换量,谁能把市场做大,谁就能活下去。企业们现在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们只要销量,不要利润。”结果是,短短一年里,一个原本高端定位的品牌形象就像煮熟的鸭子,飞了。豹5卖得火是一时的,但品牌“高端个性化”变成了“廉价大卖场”,以后谁还会为方程豹买个性和溢价?等消费者觉得你这东西就是便宜货,再想涨价,真得比登天还难。
降价带来的麻烦远不止此。最先受伤的,是那些早买、用高价支持过品牌的老车主。车刚买一年,价格一降就是五万、十万,谁心里能舒坦?老车主失望了,朋友圈里一通吐槽,本来可以给品牌带来口碑和二次传播的铁杆粉丝,摇身一变变成失望的“黑粉”。别看销量短期猛增,实际是把自家的老用户情感全给砸了。如果新品牌没了忠诚顾客的口碑,那将来想从市场里再捞点信任,可比纯靠打广告要难上许多。
谁都懂价格战能拉动销量。可当所有车企都亏着卖,行业其实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边缘。2024年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利润率从5%再降到4.1%,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大佬毛利率都直线下滑,蔚来一家一个季度能亏掉55个亿。利润没了,研发就跟着缩水,一切好技术、好服务都成了空话。前几年光伏行业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当年光伏板“杀价杀到骨头里”,最后企业只能缩质保,偷工减料,用最便宜的材料应付,长期下来用户和行业都得吃亏。长城的董事长魏建军就直言,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节奏,已经把中国车企带进了“低价竞争—利润压缩—创新停滞”的死胡同里。对比一下丰田家,就更扎心了:人家一家公司赚的钱,竟然超过了中国前十家新能源车企业的总和,技术实力和赚钱能力根本没法比。
价格战越打越猛,最后的恶果并不是大家都能过得去,反而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本来那些坚持品质、研发、合理利润的企业,会在这场价格比拼里越混越没底气。为了拼价格,一些企业甚至动起了歪脑筋,能省就省,工艺材料哪里能削就削。外表看着还挺体面,实际用料缩水,买到车的消费者最后才发现,别看买的是新车,毛病还真不比老三样少。长期下来,“只要便宜,不要品质”的坏风气伤了行业,也坑了消费者。
当然,合理的定价,谁都不反对。市场竞争里,价格摆得好确实有用,但前提是靠真本事,比如技术升级、管理优化、成本控制等,而不是“赔着卖,苦着干”。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们,似乎已经过了那个靠堆量和补贴冲销量的时代,该转到拼品质、讲品牌的坡上了。企业要学会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优化服务体验,塑造品牌形象,把溢价能力做起来,而不是一降再降,把品牌和利润都送进“地心”。
方程豹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这种靠价格战争市场的法子,到头来是不是饮鸩止渴?眼下是不得已应付竞争,但长期看,销量数字的虚火烧得再旺,也掩盖不住品牌基因退化、用户信任流失、技术创新乏力的后患。如果比亚迪们还是只看短期销量,把降价当救命稻草,那么今天的风光,到明天可能就是一地鸡毛。毕竟,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是谁卖得最便宜,而是能靠创新和技术站稳脚跟的那一拨。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站在十字路口。过去大家忙着跑马圈地,谁家销量多就是谁大。可故事讲到这一步,是该收心拼质量,讲长远。否则,到最后可能出现“量大质低”的尴尬,变成汽车大国却做不成汽车强国。消费者也越来越精,不会只看价格,谁家有技术、谁家服务好才是最终赢家。那些还能坚持做研发、守质量,厚积薄发的企业,虽然眼下可能难得一时风光,但长远看,总归是“铁杵磨成针”。
仔细想想,企业天天打折,用户天天看热闹,行业利润一点点被蚕食,创新持续被压缩,未来想再冲出去,“销量神话”未必稳妥,没了品牌力和技术优势,想再站起来真得靠点运气。如果说市场是江湖,那价格战就是江湖里的混战,热闹归热闹,真本事的才是最后赢家。
有时候,便宜真的不是好事,谁在价格里走得太远,最后难免迷失本心。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