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还没有下地的汽车渲染图也能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这听起来就像是有人晒娃照片,可这娃还在B超里。想象一下这阵势,CEO在朋友圈甩出一张图,一群人立刻围观点赞,仿佛谁先抢到评论区头排,就能成为未来超豪华纯电市场的马斯克二代。于是朋友圈里的流量突然变得比车本身还要贵,追觅汽车一夜之间成了爆款。渲染图当道,真车就不着急了,反正市场现在都喜欢看概念,看设计,看未来,一辆车能不能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图够炫。
所谓业界广泛关注,也许只是同行们憋着笑在群里转发:看,别人家的老板又开始画饼了,我们是不是也得整点PPT出来“冲冲热搜”?这年头造车跟造句一样简单,只要嘴大,梦想就能直达布加迪威龙。但千万不要小看朋友圈的魔力,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精神广场,CEO点一下发布,义无反顾的野心就能在数秒内飞到美利坚。年底在CES展出样车?没问题,反正时间还有,渲染图先走一步,CES展是不是去展样车还是展清明上河图,还真说不好。
至于定位超豪华纯电,被点名对标布加迪威龙,这阵势堪比隔壁村有人放话要在明年对标葛优、登台奥斯卡。布加迪威龙作为超跑界的国民老公,谁家纯电一发,就敢说自己新车可以和威龙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直接对标这操作很妙,这意味着只要有图有嘴,豪车巨头的光环就能借来,至于能不能跑得比公交快,那是明天的事。想必对标威龙的难度,大致和对标雷军的“造车广告”一样,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是个啥样。
当然,老板说要去德国选址建厂。欧洲的空气,想必对选址有奇效,否则怎么能造出超豪华的纯电?说不定下次PPT里还能看到什么“德国工艺”“法式浪漫”,一听就高级。还要和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全球市场的野望已经溢出屏幕。合作对象选得好,追觅品牌就不怕水土不服,毕竟和银行联合在一起,至少未来算账的时候有地方能借钱。
天马行空之外,还有“自主研发超级马达技术”,目标是给用户最极致动力体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造出来的不是车,是一只脱缰的野马,一脚油门可能能把人送到火星。这年头但凡公司敢说“自主研发”,就像学生作业敢说“独立完成”,谁信谁就是天真。真正的极致体验属于梦想派,每年总有一堆工程师死命搞马达科技,最后发给用户一堆早更的APP提示:您好,您的汽车马达需要更新,您愿意付费解锁极速模式吗?
团队规模已经近千人,听了让人感动,毕竟现在招人可不容易。企业造车,团队越多,PPT越壮。说不定哪天汽车都还在图纸里晃悠,HR已经把团队扩到一个足球场。中国制造就靠这个:人多力量大,图纸能跑万里路。等到年底CES开展的时候,最怕展台上一千多员工一起站岗,车只有一张图,员工却能把展厅围成一堵“人墙”,让全球投资人都得原地打腿,不知道是看车还是看人。
说造车团队还在不断扩大,让人忍不住想象,将来北京地铁上遇到一群人,每个人都在讨论“怎么让车动力更极致”,没准这就是追觅科技的移动会议室。北京的工位人均0.6平米,造车团队人均三分之一马达,管理起来堪比养鸡场:“今天你负责动力电池,你负责键盘画轮毂,我负责刷抖音分析竞品。”谁说工程师不懂生活,造车路就是一场年度团建。
现如今科技圈流行跨界,造车、做家电、卖咖啡,谁都可以。昨天还在电饭锅里研究米饭弹性,今天就能站在CES展台前聊超豪华纯电。公司仿佛开启了副本模式,造车业务上线,家电业务加码,只差老板出一本自传《从吸尘器到超跑的50个自信瞬间》。但想想,最近中国企业造车,有那么几分像小时候学校搞大队接力,大家都拼命冲,最后谁都不知道接力棒在哪里。
追觅汽车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广告届的诺贝尔奖得主。渲染图本身就是好广告,多一毫米能吹一年。等到年底展车亮相,业界又会制定新标准:展柜里摆个马达,就是创新;展柜旁站个法国银行家,就是全球化。如果万一最后车没亮相不要紧,朋友圈还可以再P一张,反正互联网记忆比车续航还靠得住。
超豪华纯电市场其实很寂寞,大部分用户都活在科幻剧里。大家都梦想着哪天能开着“追觅1号”去上班,办公室门口一停,前台小姐姐都能认出你是未来的布加迪威龙持有人。可现实里,大多数买得起超豪华纯电的人也许更关心的是,充电桩在哪里,物业会不会敲门让你挪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追觅汽车和追猫一样,追着追着都变成了马拉松。
比起技术突破,人们更爱围观造车故事,尤其是那些还没出生的故事。渲染图是画出来的,工厂是选出来的,银行是谈出来的,样车是等出来的。追觅科技能够用热情和嘴炮,把一辆车活活撑到全球热搜,说明这世界还是值得的——至少值得我们相信,下一个PPT就是下一个奇迹。你说,万一这个车真造出来了,布加迪威龙都得申请一个微信号,到追觅公众号里围观评论区,毕竟遥不可及的梦想最吸引人。
其实今年科技新闻最大的流量密码就是车,谁不造点车,谁都赶不上风口。现在连家电企业都开始造车,搞得科技圈像一个自助餐大厅,大家都在拼盘里夹点肉,看能不能拼出个全新豪车。说不定明年还有企业发布“纯电驱动咖啡机”,号称全球首款速溶香气动力系统。反正噱头要抢,梦想要吹,造车要快。
站在CES展台的老板不一定懂汽车,却一定懂造势。自媒体和朋友圈双管齐下,这场秀看得人热泪盈眶:终于有人敢在朋友圈跟布加迪硬刚了,墙都不扶就服这“超级马达技术”。等样车出来,上海三号线的乘客会不会觉得自己在试驾未来?谁说追觅不是一场全民运动,只要敢渲染,人人都可以成为汽车主人。
批判归批判,还是羡慕追觅团队那种“心有猛虎,细嗅薔薇”的勇气。面对未来,要敢于大声喊出豪华,敢于展示团队照片,敢于吹爆技术,敢于把样车画成流线型的流星。毕竟有野心的时代最不缺故事,缺的是谁敢把漫画变成王道。等到真正亮相那天,说不定追觅的顶级马达连老板自己都刹不住。
在这个连手机都能被号称“智能驾舱”的年代,造辆车还用渲染图,不是业内广泛关注,是全民自嗨。梦想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层PPT,马达的极致体验其实就是朋友圈的点赞量。等到年底CES,追觅汽车是展出台上的奇迹,还是展厅里的段子,谁也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每一次造车新闻,都是这时代自信心的分身。至于车到底什么样,不用着急,等下次朋友圈再P一张,评论区第一个点赞的人,可能就是下一个造车梦的接力棒。
最后说一句,看追觅渲染图,就像看我自己的脱发,虽然还没真的掉光,但总觉得未来肯定一地狼藉——梦想虽然遥远,可发量一直在画里。哪个大厂再发个图,能不能顺便P我头发也茂密点,这样年底展会要自荐主持人就不用带帽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