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一场引发行业地震的碰撞测试
7月29日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彻底点燃了汽车圈的争论。画面中2.6吨的理想i8以100km/h相对速度正面撞击8吨乘龙卡车,结果卡车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头直接压在i8前挡风玻璃上。这场看似理想汽车"完胜"的测试,却因卡车品牌的公开控诉演变成罗生门。
乘龙卡车在7月31日发布声明,指控理想存在三项违规:测试卡车驾驶室锁止装置疑似被动手脚、空载状态不具现实代表性、视频传播构成商业诋毁。而理想产品负责人强硬回应"欢迎直播复测",双方从技术争论升级为公开约战,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机构则陷入两难境地。
碰撞测试标准之争:国标61km/h vs 实测100km/h
当前国内权威碰撞测试标准中,C-NCAP采用50km/h正面碰撞,C-IASI采用64km/h偏置碰撞。理想此次测试的100km/h相对速度(双车各50km/h)远超国标,通过动能公式计算可知,其产生的碰撞能量是标准测试的2.7倍。
这种超规格测试并非首次出现。特斯拉曾用钢球测试"装甲玻璃",蔚来EP9也进行过300km/h高速碰撞。但行业争议在于:这类测试究竟是验证安全性,还是制造营销噱头?中国汽研回应称本次属于"非强制性开发验证项目",测试卡车为市场随机采购,但回避了锁止装置检测流程的具体说明。
技术争议焦点:物理规律VS特殊设计
最引发物理学者质疑的是:2.6吨电动车如何能撞飞8吨卡车?支持者认为i8的短前悬设计形成"楔入效应",配合11个环形吸能结构分散冲击力;反对者则指出乘龙卡车声明其驾驶室需通过机械锁钩+液压装置+千斤顶三重固定,同时失效概率极低。
更深层矛盾在于测试场景的真实性。实际运营中卡车满载可达30吨以上,动能是测试空载状态的3.75倍;且100%正面对撞在真实事故中占比不足5%。乘龙强调其四层吸能结构和AEBS系统本是为偏置碰撞设计,理想则坚持正撞能验证最极端情况。
行业影响:测试标准是否需要升级?
这场争议暴露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测试标准滞后问题。电动车平均比燃油车重30%,现行标准可能低估实际碰撞能量。但车企自主设计测试的边界也需明确,如同沃尔沃"叠罗汉"、比亚迪"刀片电池穿刺"等案例,如何在创新验证与公平竞争间取得平衡?
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乘龙证实测试中存在车辆改装,理想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而未标注"非实际道路场景"的测试视频,也存在违反《广告法》的嫌疑。目前双方已从技术辩论转向舆论博弈,网友甚至发起"直播对撞"的投票请愿。
理性看待:安全不该是营销的筹码
中汽研专家指出,安全测试的本质应是还原用户真实风险场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则认为,需要建立新能源车专属碰撞标准,既不过度保守也不盲目激进。对消费者而言,C-NCAP/C-IASI等标准化测试结果,比单次极端测试更具参考价值。这场争议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推动行业建立更科学的测试范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