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

国产车为什么几乎不用CVT?是技术落后还是什么原因?

当年,比亚迪旗舰SUV唐DM-p上市,宣传页上赫然写着"全系搭载9AT/7DCT,零百加速4.3秒"——又是AT又是DCT,唯独不见CVT的影子。

是不是特眼熟?从哈弗H6到吉利星越L,从奇瑞瑞虎8到长安CS75 PLUS,热销榜上的国产SUV清一色用AT或双离合,CVT变速箱仿佛成了"透明人"。

要知道十几年前,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靠CVT打天下,国产车还被人吐槽"技术糙",如今风水轮流转,合资车还在抱着CVT不放,国产车咋就集体"叛逆"了?

国产车不用CVT,到底是技术怂了,还是另有狠招?

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有驾

平顺省油王

说起CVT,这玩意儿在2003年可是风光无限。那一年,丰田普锐斯凭着CVT变速箱拿下全球首款混动销冠,这种"钢带传动的无级变速器"瞬间被捧上了天。

没有固定挡位,动力输出像丝绸一样顺滑,百公里油耗比传统AT低了整整2-3升,简直就是家用车的"梦中情人"。

当时的汽车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CVT的好处,什么"开起来像电动车一样静音"、"再也不用担心顿挫感"、"城市道路的省油神器",听得人心痒痒的。

可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国产车对CVT却是避之不及?关键转折点藏在2018年的一场"信任危机"里。那年本田雅阁1.5T CVT车型大规模爆出"高速失速"故障,车主在高速公路上轻踩油门,车速却突然从120公里掉到60公里,仪表盘直接黑屏,发动机转速飙到红线区域。

这种故障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批量出现,4S店门口排着长队等维修的雅阁车主,成了当时汽车圈的"奇观"。

后来调查发现,问题出在CVT钢带打滑上。高温环境下,钢带和锥轮之间的摩擦力急剧下降,发动机扭矩稍微一大,钢带就"打滑罢工",动力传输直接断档。更扎心的是,这类故障在日系CVT里根本不是个例。

日产奇骏的CVT有个"冷保护"功能,冬天早上挂D挡得等半分钟才能走,车主戏称"比老年人起床还慢"。丰田卡罗拉CVT开了两万公里就开始异响,钢带磨得嘎吱嘎吱响,听着就心疼。甚至有车主在论坛里吐槽:"开CVT就像骑共享单车,踩轻了不走,踩重了怕断链!"

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有驾

这些故障背后,暴露的是CVT的根本性缺陷。

CVT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只能靠摩擦力传递动力,而不是像AT那样通过齿轮啮合的"硬连接"。一旦摩擦力不够,整个变速箱就失去了传动能力。更要命的是,CVT对油品质量和使用环境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问题。

反观国产车这边,从2016年开始就在AT和DCT领域集中发力。长城汽车砸了200亿人民币研发7DCT变速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出7DCT330/400系列,奇瑞更是成为全球首个拥有CVT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但有意思的是,奇瑞搞出CVT技术后,自己反而很少用,转而投入DCT的怀抱。

为什么?

因为国产车企算过一笔账:CVT虽然在理论上省油,但钢带成本高得离谱,全球90%的高端钢带被博世垄断,维修更换一套钢带加锥轮至少要8000块钱,高端车型甚至破万。最关键的是,CVT根本扛不住国产车的"暴脾气"。

现在的国产车,动不动就是1.5T起步,2.0T成标配,起步扭矩就奔着200牛·米去了。这种大扭矩输出,对于习惯了"温柔驾驶"的CVT来说,简直就是灾难。CVT的钢带在高扭矩冲击下,就像橡皮筋被用力拉扯,时间长了必然断裂。而AT变速箱有液力变矩器做缓冲,DCT有双离合器分担负荷,都比CVT扛造多了。

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有驾

CVT到底是个啥?

要搞清楚CVT为什么不适合国产车,咱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CVT变速箱就像一台无级调速的电风扇,没有档位概念,转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无级调节。它的核心部件是两个锥形轮和一条钢带,就像自行车的变速链条系统,但比那复杂多了。

CVT的工作原理其实挺巧妙的。两个锥轮之间夹着一条特制的钢带,当你踩油门加速时,主动锥轮慢慢合拢,钢带被挤到锥轮的外侧,有效直径变大;同时从动锥轮张开,钢带滑到内侧,有效直径变小。这样一来,传动比就连续变化了,车子加速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换挡冲击,动力输出就像滑滑梯一样丝滑。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问题就出在这个"摩擦传动"上。CVT的动力传递完全依赖钢带和锥轮之间的摩擦力,这就好比你用手抓住一根绳子往上爬,抓得紧才能上去,一松手就滑下来。当发动机输出扭矩超过摩擦力的承受极限时,钢带就会打滑,严重时甚至断裂。这就是为什么CVT在面对大扭矩时显得力不从心。

要命的是CVT的"性格缺陷"。为了追求平顺性,CVT刻意弱化了换挡逻辑。你深踩油门想超车,传统AT会立马降2-3个挡位,发动机转速直接飙到4000转,动力瞬间爆发。但CVT只能慢慢调整锥轮角度,就像老人家慢悠悠地调节收音机频道,等它反应过来,超车时机早就错过了。这种"温吞水"的性格,让很多从AT换到CVT的车主抓狂。

一台典型的爱信8AT变速箱能承受400牛·米的扭矩,换挡时间只需要0.15秒;大众DQ381七速双离合更是快如闪电,换挡时间仅0.12秒。

而CVT呢?

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有驾

市面上大部分CVT的扭矩承受能力只有250牛·米左右,调速响应时间普遍在0.8-1.2秒之间。这个差距就像短跑运动员和散步大爷的区别。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维修成本。CVT的钢带是个易损件,正常使用8-10万公里就得更换,费用在8000-12000元之间。而AT变速箱的核心部件是齿轮组,保养得当用20万公里都没问题,即使维修费用也比CVT低30%左右。DCT虽然离合器片需要定期更换,但成本也比CVT钢带便宜不少。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CVT确实有它的应用场景,比如小排量自吸发动机的家用代步车,追求的是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

但对于国产车主攻的高性能市场,CVT的这些天生缺陷就成了致命弱点。国产车企不是不会做CVT,而是看得很清楚——与其在CVT这条"舒适性优先"的技术路线上和日系车硬刚,不如直接换赛道,搞更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技术。

真的是因为技术不行吗?

表面看起来,国产车不用CVT是因为怕钢带打滑、维修成本高,但深挖一层会发现,这其实是国产车企"精准刀法"的体现。

与其在CVT这种"温和路线"上和合资车死磕,不如直接换个赛道,搞更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技术路线。

得说说国产车用户画像的变化。十年前买国产车的大多是预算有限的工薪阶层,图的就是便宜实用,开车也比较温和。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SUV的主力买家是90后、00后,这群年轻人对车的要求完全变了。

CVT在日系车上广泛使用,为何国产车几乎不用?-有驾

他们要的是"动力随叫随到"、"超车干净利落"、"高速稳如老狗",CVT那种"温吞水"的驾驶体验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其次,国产车的技术路线已经实现了"换道超车"。当合资车还在靠CVT省那点油时,国产车已经在混动领域玩出了花样。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用的是E-CVT,本质上是发电机加驱动电机模拟变速箱效果,零百加速7.3秒,亏电油耗还能控制在4.2升。

长城的Hi4混动系统直接上了两挡DHT,高速工况下电机和发动机协同发力,既有电动车的静音平顺,又有燃油车的高速续航能力。

奇瑞的鲲鹏e+电混系统更是技术含量爆表,搭载了3挡DHT混动专用变速箱,能实现纯电、增程、并联三种模式无缝切换,综合热效率超过了45%。这些技术完全不需要传统CVT的"无级变速"逻辑,反而更依赖高扭矩传递和快速响应能力。在这种技术背景下,AT、DCT甚至混动专用变速箱都比CVT更"对味"。

经济账算起来更明白。

CVT的钢带全球90%被博世、舍弗勒等欧洲公司垄断,采购成本比同级别AT变速箱高15-20%。要命的是后期维修成本,换一套CVT钢带加锥轮的费用,够换两套AT变速箱的易损件了。

而国产车主攻的7DCT(比如长城自研的7DCT450)制造成本和AT基本持平,维修费用却低30%。

AT变速箱虽然采购成本稍高,但国产车企通过规模化采购把价格压下来了,比如吉利批量采购爱信8AT,单台成本已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技术储备方面,国产车企在AT和DCT领域的积累已经相当深厚。长城的7DCT450通过了300万公里耐久测试,扭矩承受能力达到450牛·米,换挡响应时间0.2秒,各项指标都不输进口产品。吉利的7DCT变速箱更是拿到了沃尔沃的技术加持,可靠性和平顺性都有保障。奇瑞在CVT技术上虽然起步较早,但最终选择了混动DHT路线,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广阔。

从市场表现看,国产车的技术路线选择是正确的。哈弗H6搭载7DCT月销量稳定在3万台以上,故障投诉率近乎为零;吉利星越L用的爱信8AT被车主夸赞"动力平顺还省油";长安CS75 PLUS的6AT表现同样出色,用户满意度高达95%。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

CVT不是更省油吗?国产车不用是不是为了"偷工减料"?

这种质疑听起来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站不住脚。CVT在理想工况下确实省油,比如城市道路匀速巡航时,百公里油耗能比AT低0.5-1升。但现在的国产车普遍搭载1.5T以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高速工况下AT和DCT的传动效率(90%以上)反而比CVT(85%左右)更高。

关键的是,现在国产混动技术已经把CVT的省油优势彻底碾压了。比亚迪DM-i亏电油耗4.2升,理想L9增程式油耗5.8升,这个数据CVT望尘莫及。

合资车还在大量使用CVT,是不是说明它更成熟可靠?

成熟不等于先进,这个道理很多人想不明白。丰田、本田现在也在悄悄减少CVT的使用比例。新款卡罗拉提供CVT和AT两个版本,但主销车型还是1.2T+CVT的入门版,针对的是对动力要求不高的佛系用户。

本田思域1.5T虽然全系CVT,但车主论坛里关于"失速故障"的投诉每年还有几百条,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相比之下,国产车在AT和DCT领域的表现更亮眼。根据汽车质量网的统计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搭载CVT的车型故障投诉率为3.2%,而搭载AT的国产车故障投诉率只有1.8%,DCT车型为2.1%。数据不会撒谎,用户用脚投票已经说明了问题。

未来CVT会不会被彻底淘汰?

短期内不会,但确实会"退居二线"。对于小排量自吸发动机的入门级家用车,CVT的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仍有优势,特别是那些追求"开车像开船"感觉的佛系用户。但对于国产车主攻的高性能市场,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混动、纯电市场,CVT的技术特点注定难成主流。

技术发展的趋势很明显,就像当年功能机被智能手机取代一样。功能机在通话质量、待机时间方面确实有优势,但智能手机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CVT和AT/DCT的关系也是如此,CVT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但AT/DCT以及混动变速箱能提供更全面的性能表现。

从当年被吐槽"技术落后",到如今在AT、DCT、混动变速箱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国产车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用户需求导向"的奋斗史。不用CVT不是因为技术搞不定,而是因为我们有了更适合中国市场的选择。

下次再有人问"国产车为啥不用CVT",你可以自信地回答:不是不会,是不屑。

我们的车,配得上更强的变速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