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公布的8月销量数据显得格外“低调”——37.4万辆,同比增速仅0.15%。
这一数据让德银、星展等机构纷纷下调预期,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比亚迪是否撞上了增长天花板?但若翻开比亚迪的半年报,会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关键信号:投资性现金流出创下史上最高。
上半年仅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就高达805亿元,全年预计突破1600亿元,若算上应付工程款,可能逼近2000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年砸出4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注:该工厂总投资约500亿元)!
比亚迪在国内的增速放缓是事实,但这绝非“颓势”,而是战略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当国内市场逐渐从增量转向存量,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广阔的路:出海。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7.22万辆,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132%,海外收入占比升至36.5%。在德国、英国等市场,车型售价普遍高于国内(如海豹在英国售价约43万人民币,国内仅30万),不仅拉升了毛利率,更证明了品牌溢价能力。
比亚迪史上最高的投资性现金流出,全部押注在海外工厂建设上。目前,比亚迪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已投产,匈牙利基地即将运行,巴西、柬埔寨工厂也在加速推进。
这些工厂单厂年产能约15万-20万辆,而比亚迪计划在全球部署13家海外工厂,覆盖欧洲、南美、东南亚三大核心市场。
为什么必须出海?
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上限约2500-2800万辆,单一品牌国内销量极限约300-500万辆,而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必须依靠海外增量。
本地化生产能规避贸易壁垒(如欧盟35.3%的关税),并符合各国对就业、技术引入的期待。
出海并非坦途。比亚迪已在巴西遭遇劳工诉讼,欧洲市场则面临《新电池法》等合规挑战。
更严峻的是,品牌国际化必然伴随“文化摩擦”。从碰撞测试标准到供应链安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品牌危机。但这也是中国车企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从“卖产品”到“定标准”(如在巴西推动充电标准纳入国家法规)。
比亚迪主动选择“以价换量”甚至“以价换速”,通过降价加速库存周转,牺牲短期利润改善现金流。
同时,其研发支出持续飙升(2025年预计超700亿元),研发资本化率仅1.78%,远低于同行,意味着比亚迪宁愿承担当期利润压力,也不给未来埋雷。这种财务策略,凸显了其长期主义的野心。
比亚迪的“慢”,是一场全球闪电战前的匍匐前进。当国内卷价格、卷配置时,王传福已把棋局铺向了五大洲。从巴西的工厂到匈牙利的研发中心,从泰国的销冠到欧洲的腾势D9上市。
这不仅是比亚迪的突围,更是中国制造业从“出口产品”到“输出生态”的跃迁。
读者们,你们是否相信:十年后,比亚迪会成为下一个丰田或大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