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俄罗斯资本市场掀起了一阵堪比寒冬的风暴——卡梅亚股份公司一纸诉状,将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拖进莫斯科仲裁法院,要求“破产清算”。听到这个消息,或许不少德国工程师一口咖啡莫名喷出来,毕竟卡梅亚的诉求不止于赔偿,而是一口气想吞下169亿卢布的天价债务。这场跨国诉讼,不只关乎一笔账,更是一场地缘政治角力下,豪门车企自我“绞索”的真实写照。
要知道,大众在俄罗斯的资产早在两年前已“出清”。2023年,为了配合欧盟第八轮对俄制裁,大众选择了“体面撒退”,将工厂、经销商门店以及仓储资产一股脑卖给了俄罗斯投资者。不过,生意场不是情场,分手后总要有个了断。彼时大众自信认为“脱身之后,一身轻松”,却没料到俄企的算盘早已打好。卡梅亚的诉讼材料中,既有合同欠款,也有利润损失,还有一笔让大众律师看了直皱眉头的169亿卢布损害赔偿。这下好,既没留后路,又惹得对方“秋后算账”。
更令大众寝食难安的是,俄罗斯汽车市场曾是其在东欧的第二大阵地,年销量近20万辆,占全球份额3.5%。卡梅亚的声明意味深长:“我们已掌握大众违约证据链,诉讼就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撇开法律层面的胜负,舆论场上的脸面已然扫地。新兴市场正暗流涌动,品牌信誉一旦失守,市场份额便如春雪消融。
不过,169亿卢布的“旧账”并非空穴来风。要厘清来龙去脉,得追溯到2005年——那时的俄罗斯还在高速发展,GAZ集团与大众一拍即合,在下诺夫哥罗德工厂联合生产大众途观与斯柯达明锐。技术拿来主义加本地化,让双方一起赚得盆满钵满。谁曾想,2022年俄乌冲突骤起,欧盟一纸令下,所有合作戛然而止。工厂停产,生产线闲置,员工失业,合作落得一地鸡毛。
GAZ心痛之余,祭起法律武器,向大众索赔172亿卢布。法院审理后,裁定大众需赔169亿,所有反诉无效。GAZ却没急着自己收钱,而是将债权以极低价格转让给卡梅亚。表面看似“贱卖”,实则为后续敲打大众埋下伏笔——让后来者拿到了递交破产申请的“杀器”。
大众当然不干,连夜上诉,高喊债权转让未获知情,价格过低涉嫌恶意。可惜,俄罗斯仲裁法院并不买账——通知已送达,价格属市场行为,反诉不成立。卡梅亚债权人身份获官方盖章,随后即发起破产申请,惹得德国高管直呼“饭碗不保”。
但说到底,法律专家普遍冷眼旁观,认为大众破产只是纸上谈兵。毕竟集团年利润上百亿欧元,全球资产分布广,俄罗斯法院即便裁定,也很难撬动德国乃至中国的银行账户。所以这场官司,看似刀光剑影,实质多半是一场“法律施压”。从根本上讲,大众真正受伤的还是市场信誉和跨国经营的稳定性——哪怕俄企无法让其破产,也足以让其在新兴市场“寸步难行”。
而这场闹剧,竟与普京的“预言”不谋而合。2025年6月,他在论坛直言,大众与保时捷等欧洲老牌车企,正在自废武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被自己的政府用地缘政治绑架,主动割掉俄罗斯这块肥肉。能源价格疯涨,市场份额缩水,企业在政治风浪中摇摇欲坠。果然,一语成谶,诉讼到来,欧洲制造业的脆弱被无限放大。
结尾不妨再辛辣一点——大众的全球战略,不能只靠“政治风向标”去摇摆。市场的根基、风险管控,是百年企业真正的护身符。俄企的逼宫告诫所有跨国巨头:商业利益和地缘博弈,谁若头重脚轻,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大众这场官司,未必走到破产,但已让全球汽车产业重新思考:市场为本,还是赌局为王?一切尽在未解之谜。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