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买车这事儿。有人问我:“现在这车圈,不看销量看啥?是不是谁骂得响谁就卖得好?”我一听乐了,这话说得有点扎心,但还真不是没影儿的事。你打开手机,刷个短视频,前脚刚看见某款新车被吹成“神车”,后脚就被另一个博主说“买它等于智商税”。更离谱的是,有些内容连画面、台词都一模一样,就跟复制粘贴似的。这到底是真实评价,还是背后有人在“带节奏”?
说实话,现在买辆车真不容易。不仅要研究配置、试驾体验、算用车成本,还得提防网络上的“口水战”。你以为是在选车,其实早就被卷进了车企之间的舆论战场。就拿理想车主赵磊来说,车停得好好的,莫名其妙被划了十几道,结果一查,居然是因为有人看不惯这个品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评了,这是把对品牌的不满直接发泄到普通车主身上。你说冤不冤?更让人心寒的是,这种事还真不少见。从论坛时代“灌水”,到现在用AI批量生成黑帖,黑公关的套路越来越高级,也越来越难防。
咱们先说说这“黑公关”到底有多猖狂。以前大家顶多在论坛发个帖,吐槽一下竞品。现在可好,6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一条黑稿能卖到两三万,有的机构靠“捧一踩一”一次就能赚上百万。你看到的那些“真实车主爆料”,说不定是水军团队用假账号集体操作的结果。更绝的是,现在连AI都下场了。生成的内容语气自然、细节满满,连老司机都分不清真假。比如比亚迪那起“机场失控”事件,明明是驾驶员操作问题,硬是被自媒体统一口径说成“刹车失灵”,短短几天就发酵成大新闻。虽然最后澄清了,但品牌 reputation 的损伤已经造成,这账该谁算?
再来看车企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应对这些黑水,很多大厂每年要掏出10%以上的预算来做舆情管理。理想法务部一出手就是追责几百个账号,鸿蒙智行更是直接亮剑,广汽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举报中心。这阵仗,哪像是在造车,简直像在打网络战争。可问题是,就算打赢了官司,赔偿可能就几万块,但品牌损失可能是上亿。诉讼赢了,市场输了,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更气人的是,有些小媒体注册资本才10万,判赔200万直接破产了事,连疼都不带疼一下。你说这事儿闹的,车主夹在中间,开车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认出来贴个“理想车主”的标签。
那为啥这种乱象管不住?说白了,流量就是钱,谁火谁就能卖车。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利润越来越薄,大家只能拼命抢用户注意力。于是“黑红也是红”的心态就来了,只要能上热搜,哪怕是被骂也行。再加上监管确实有难度,AI生成的内容怎么界定?员工自发宣传算不算水军?目前还真没个明确标准。平台呢,往往抱着“避风港原则”当挡箭牌,内容出了问题先删了再说,责任却推得一干二净。
不过好在,最近终于有动作了。工信部、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出手,搞了个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这可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动真格的。这次行动最大的意义,就是给车企撑腰,让那些想搞小动作的先掂量掂量后果。像常岩博主说的,用AI反制AI,系统自动识别异常内容,这招就挺聪明。法律层面也在跟进,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建议把企业也纳入网络暴力的保护范畴,别让法人成了“软柿子”。
回到咱们消费者这边,作为潜在车主,咱们最关心的还是车本身。理想L7这车,空间大、配置高、舒适性顶呱呱,一家人出行妥妥的“床车”;比亚迪的技术扎实,三电系统让人放心,说是“国民神车”也不为过;蔚来主打服务和体验,开出去“走路摇头晃脑”,排面直接拉满。这些优点不会因为几条黑帖就消失。但问题是,当网络环境被污染,我们还能相信谁?
你可能会说,我多看几个测评不就行了?可当你发现连测评都能买的时候,那种信任感就彻底崩了。我们不是怕车有缺点,而是怕被蒙在鼓里,被精心设计的话术牵着鼻子走。以前选车是“货比三家”,现在是“信息打假”,累不累?
所以说,整治黑公关,不只是为了保护车企,更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选择权。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靠产品说话,而不是靠水军刷屏。当某款车因为实力上桌第一个动筷,而不是因为黑稿上热搜,那才算是真正的“真香”。
那么问题来了——当网络全是剧本,你还会相信哪一款车?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