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路上转悠,突然发现一辆电动车正在快充站旁边嗖嗖充电,旁边站着个修理工,抬头对我说:你知道么,现在充电只要十来分钟,技术真的飞跃。我一边点头一边心里琢磨,这背后除了快充加速,还有技术原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壳牌新推出了那款EV-Plus液体冷却剂,好像能在10分钟内把电池从10%充到80%,比起特斯拉还要快点(样本少,不一定准)。估算一下,假设一块34千瓦时的电池,正常充满要40-50分钟,这搞热管理后,省掉了20多分钟,这不是开玩笑的效率提升。而且,这技术的关键就在这新液体。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液体怎么就能一下子带走那么多热?我心里琢磨,可能更好的热传导像是土豆在锅里吸热的速度快点,所以散热快。问题是——它是不是还得保证不导电?电池里要是漏了什么电流,不能出乱子。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某个汽车供应商的冷却液,也是用取暖油那样的油性液体做的,但车一动就会漏油、漏电,反正事事都不能太简单。
我又思索:壳牌跟英国赛车集团合作,源自变压器、数据中心冷却经验,是不是他们把工业冷却的武功搬到车里来,效率就能飙升?这倒像给普通燃油车加装个风扇,技术门槛其实不高,但能不能做到像广告说的那么神?其实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怎么让这个液体既导热又绝缘,不然要出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算了算:假设充电10分钟,电池容量为34kWh,能保持20度左右温度不变,用的冷却液是绝缘体,每分钟带走的热量要达到一定标准。大概热传导系数得比普通水高个几倍,否则怎么快?但这也存在个疑问——反正我没细算,技术细节很可能比想象中复杂。
人家客服说:你看,这样的冷却液可以最大化接触电池每个微小缝隙,把热散得更快。这就像我们家洗碗机里那种高效洗涤剂,是加了特殊成分的洗衣粉,用满水开个大循环,才能达到一层不染的效果。电池用的液体也得有类似高效散热剂的能力,把高温瞬间带走。
唯一让我茫然的是,这技术毕竟还在试验阶段,我猜测:它能不会被极端温度搞崩?比如零下二十度能不能用?估计还是要看具体调配,毕竟材料的耐寒性也很关键。还有个问题啊,未来是真的能实现快充一边充一边开车,那得多平稳?毕竟快充时的温度变化会很剧烈,能坚持多久还不好说。
这个新冷却液到底是不是以后每个电池都能用?我觉得很像搞微电子冷却的液体,只不过换了个应用场景。其实很多技术看似通用,但真正落到产品上,能不能做到稳定可靠,还是得看长时间验证。这点我有点怀疑,毕竟冷却液的研发不就是跟油水一样 groove好几遍才能用。
说到这里,我又开始琢磨:壳牌的这个新黑科技,是不是对市场的试水策略?或者说,这是给Tesla、比亚迪这样的领头羊点好处?我觉得,特斯拉那一套修炼已经相当成熟,但尴尬的是,快充时间还能再缩短什么?我猜这只是一剂糖衣炮弹,真实的突破还藏在背后技术的深度。
对了,有个细节让我注意到,壳牌还和赛车公司合作,把技术来源追溯到高速变动的赛车场。这让我觉得,电动车要再快,可能真得学学赛车的血统——强化散热系统、追求极限速度硬碰硬。只是,这么拼命折腾,能不能让家用车变得更安全,还是留个问号。
这让我想起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等10分钟,才能充到80%?是不是其实可以用更高频率的快充技术?或者,除了冷却液之外,还有别的软硬结合的办法?毕竟,技术再好,要在量产上走捷径,还是有不少障碍。
我这人啊,表面嫌麻烦,心底倒挺急切的,看着快充像打游戏一样秒点满。但实际上,也知道车厂要控制成本和安全,哪怕是喷漆花费那么点,冷却系统的技术门槛也不能低。这技术能不能真的普及?得看接下来它在产业链上的落地情况。
我还是在想:这种变革,究竟是特例还是趋势?技术好坏,旁人又怎样看?我相信,这个冷却液的研究不会无声无息,毕竟快充的瓶颈,迟早得攻破。想象一下,哪天开车出去,十分钟泡一壶热茶的电池就补满,那场景是不是挺科幻?
哎,你说,未来的车是不是都得带个温控精灵?这款冷却液会不会成为硬要求?还真不好说。怎么咱们司机也得开始学这冷却学,不然以后车子发烫,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
你觉得,这种技术还能套路出什么花样?或者,冷却液真能到那种神奇的效率?让我都快想象出下一次的快速充电场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