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你知道吗?曾经在全球汽车工业上呼风唤雨的德国车企,如今却深陷泥淖。眼下,无论是奔驰的大规模裁员,宝马利润的断崖式下跌,还是大众的巨额亏损,都让人不禁感叹,这头庞大的工业机器到底怎么了?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先说一组让人脑壳发麻的数据:一年到头,奔驰和大众利润双双下滑近四成,这还不算今年第三季度保时捷直接亏损了整整9.66亿欧元(合人民币80亿)。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德国是欧洲的工业心脏,那汽车就是心脏上的主要动脉,但如今这条动脉的血液流速,显然大不如前了。

大家都知道,德国车之所以被称为“汽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靠的不仅是品控和技术,还有长久以来的品牌积淀。但这些年的业绩表现,仿佛在提醒我们,德国车有点“出问题了”。这种没落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事情。其实从2017年,德国汽车的销量曲线就开始逐年向下滑了。这一跌,就再起不来。咋整?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最近德国汽车产业的大佬们终于绷不住了,他们一致把矛头指向了一股看似无形却又切切实实存在的力量——欧盟的官僚主义。“怪这个吗?”乍一听是不是有点离谱?但实际上,欧洲市场繁杂琐碎的行政体系,还真是个问题。

电动化转型是难关。这条路德国不走不行。2015年大众“排放门”爆雷,直接逼得德国车企不得不加速拥抱新能源的时代潮流。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大戏拉开了序幕——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德国几大车企砸下了数千亿欧元。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但转型从来不是砸钱就完事。因为这不仅只是搞些电池技术,而是需要围绕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一个完整生态:充电桩在哪、补贴给谁、供应链怎么搭建。德国自己车厂能努力,但整个欧洲市场也要搭把手。偏偏,欧洲是个“散装”经济体,各国对电动车的政策和热情不尽相同。法国在2023年干脆取消了购车补贴,立刻引发一系列市场连锁效应——没有统一的步调,真的是在互扯后腿。

还有一点更致命。电动车和燃油车,差别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就是电池,而德国却没抓住这个从燃油车过渡的技术制高点。由于缺乏自己的原材料储备和供应链,欧洲国家至今仍严重依赖外部,特别是亚洲市场。而对比之下,中国新能源车却在同一时间段抢占了制高点——电池技术全球领先、供应链和市场体系高度成熟。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德国汽车的成绩单糟糕到这种地步”,中国的崛起显然是直接原因。没有中国,德国汽车即使慢一点也能从容过得去;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步步进逼,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欧洲市场,德国车只能走‘硬扛’路线。但人家起点更高、效率更优,而德国车却一身包袱。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中国,德国这艘船还能摇摇晃晃地继续前进,但这波直接撞上了一支全球电动化的军团。

德国目前一个员工的小时劳动成本高达62美元,是葡萄牙的三倍;能源危机又让燃料价格高企,这更导致了生产成本被进一步放大。大众去年曾推出“节省150亿欧元”的计划,预计裁员3.5万人,同时还宣布将削减了70万辆的产能。在德国这片土地上造车,实在是越来越难受。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也许有人会说,那靠着过去积累的品牌口碑和市场份额,德国车还能赖着老用户。其实不然,长痛不如短痛的问题是,德国车要的不是“旧日的荣耀”,而是适应未来市场的新生。可电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只中国,特斯拉在全球呼风唤雨,国内市场增速也快,德国即使跟着卷,也未必卷得过。

最让德国那些年薪几十万欧元的高管们头痛的,可能还是一个根本问题:面对科技和发展趋势的变化,德国车企们的思维,速度和模式,依然有点老旧。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已经和过去那个拼工艺、拼耐用的时代完全不同,现在竞争的是电池化、智能化、软件化,然而德国顶着“最贵劳动力”和“极致工业思维”的头衔,迈进新领域时步伐就慢了两拍。再加上外部市场的和产业链布局的限制,它们显得沉重得多。

德国车为何陨落?从工业标杆到新能源弃子,背后真相令人深思-有驾

德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诉说“辉煌如何逝去”的案例?暂不好下定论,但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十年,不管是相关企业,还是政府的推力,都会直接决定它的未来。会重新崛起,还是就此淡出国际舞台?我们拭目以待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