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间,小米汽车针对SU7 Ultra车主的激烈反馈连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因“排位模式”功能调整引发争议,并紧急暂停相关推送。这场由“马力限制”和“前舱盖设计”引发的风波,折射出高性能电动车用户需求与厂商决策间的平衡难题。
事件回顾:排位模式“锁马力”激化矛盾
此次争议源于5月7日推送的1.7.0车机版本,SU7 Ultra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强制锁定,用户需在指定赛道达到官方圈速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否则仅能使用约900匹马力。部分车主直言“性能被阉割”,认为购车时宣传的“赛道性能”沦为噱头,且未提前沟通功能变更。
小米汽车在致歉信中解释,此举本意是“通过驾驶能力分级保障赛道安全”,但承认“未充分征询用户意见,沟通不足”。目前,已升级的用户需等待下个版本(预计4-8周)修复,而未升级车辆暂不受影响。
前舱盖争议:设计初心与用户诉求的碰撞
除动力限制外,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设计也引发争议。有用户实测质疑其“双风道导流效果不足”,甚至拆解发现开孔设计对散热、下压力无实质提升。小米回应称,量产版原计划无此配置,但为响应用户对原型车造型的呼声,复刻了挖孔前舱盖设计,兼具轻量化(减重1.3kg)与辅助散热功能。
针对用户不满,小米推出限时政策:5月9日至10日,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回铝制前舱盖;已选配用户(含已提车)将获赠2万积分(可兑换生态产品)。这一举措被视作“高姿态补救”,但仍有用户担忧改配周期延长。
纽北挑战:性能争议下的品牌野心
尽管陷入争议,小米汽车同日宣布,SU7 Ultra量产版正挑战纽北赛道,试图刷新原型车6分46秒874的四门车纪录。此前,雷军多次强调“向保时捷学习”的长期目标,此次风波或加速品牌向“赛道性能标杆”转型。
启示:用户共创成智能车企必修课
此次事件暴露了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共性矛盾: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优先级博弈。小米在致歉信中承诺建立“用户意见收集机制”,未来重大更新将引入“共创测试”。这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当车辆性能突破物理极限,厂商需更谨慎地平衡“技术展示”与“用户真实需求”。
目前,纽北挑战结果尚未公布,但这场风波已为小米SU7 Ultra的“性能叙事”写下复杂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