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几年前上海车展上那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一位女车主站到特斯拉展车的车顶上,大声喊着“刹车失灵”。
这件事在当时可以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网上说什么的都有,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位车主肯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被逼得没办法了,才会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家的情感,很自然地就站到了这位看似弱势的消费者一边。
然而,时间过去了四年,这件事情的最终法律判决下来了,结果可能要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法院最终判决,这位车顶维权的女车主张女士败诉,需要向特斯拉公开道歉,并且赔偿17万余元。
不仅如此,法院还查明,这起事件背后还有一位自媒体人封某在组织策划,这位封某也被判决赔偿特斯拉25万元。
这个结果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觉得不可思议。
一场看似正义的消费者维权,怎么最后反倒成了侵权,还要赔钱呢?
这四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事情发生这么大的反转?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整件事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捋一遍,看看法律到底是怎么认定的,证据又是怎么说的。
事情的起因,是2021年2月份发生在河南安阳的一起交通事故。
当时,张女士的父亲开着家里的那辆特斯拉Model 3,跟前面的车发生了追尾。
事故发生后,张女士认为事故原因是车辆的刹车系统突然失灵了。
但是,处理这起事故的交警部门经过勘查,出具了事故认定书,认定事故的原因是张女士的父亲没有和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因此要负这起事故的全部责任。
这个是官方的结论,是基于交通法规和现场情况作出的判断。
可张女士一家不接受这个结论,她们坚信就是车子本身有问题。
于是,她们向特斯拉提出了“退车”的要求。
特斯拉方面呢,表示可以按照保险和正常的售后流程来修理车辆,但对于“退车”这个要求没有同意。
同时,特斯拉也多次表示,如果车主对车辆的性能有疑问,可以同意将车辆送到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去进行全面的技术鉴定。
用科学的数据来判断,这辆车的刹车系统到底有没有问题。
这本应是解决争议最合理、最公正的办法。
可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根据后续法庭上查明的事实,张女士一方始终不同意进行第三方检测。
这就让事情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这就好比说,你觉得家里的电器坏了,厂家说咱们找个权威的维修中心来检测一下,看到底是哪里的毛病,是你使用不当还是产品质量问题,可你就是不同意,一口咬定就是产品不行,必须退货。
这样一来,争议的核心问题——“车辆到底有没有刹车失灵”,就始终缺少一个客观、权威的说法,完全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仗。
在多次沟通没有结果之后,张女士选择了在2021年4月的上海车展这个万众瞩目的场合,采取了站上车顶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一行为确实在瞬间吸引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也给特斯拉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维权的范度,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并且对企业的名誉构成了损害。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后来会选择起诉张女士的原因,诉求就是要求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在长达四年的诉讼过程中,法庭审理的核心,其实还是回到了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到底有没有证据能证明车辆“刹车失灵”?
在法庭上,讲的是证据。
张女士一方,始终未能提供出任何能够直接证明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的技术鉴定报告或者其他有效证据。
她所主张的“刹车失灵”,更多的是基于驾驶者的主观感受。
而特斯拉一方,则向法庭提交了事故发生前车辆后台记录的详细数据。
这些数据显示,在碰撞发生前,车辆的制动系统、ABS防抱死系统等都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并且系统记录到了踩下制动踏板的动作。
此消彼长之下,法庭采信了有数据支撑的一方。
同时,法院还查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自媒体人封某。
调查显示,封某不仅长期在网络上发布攻击和贬损特斯拉的言论,还为张女士的这次车展维权行动提供了媒体日通行证,并在事发前后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进行大肆炒作和传播,起到了组织和策划的作用。
这就让这起事件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一起单纯的消费者维权纠纷,而被认定为一场有预谋的、旨在损害企业商誉的侵权行为。
所以,法院最终的判决,是基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张女士的行为,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其主张的情况下,对特斯拉的社会评价造成了显著降低,构成了名誉侵权,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封某作为组织策划者,其行为的性质更为恶劣,因此承担的赔偿责任也更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特斯拉虽然赢了官司,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据评估,这起事件给特斯拉造成的直接订单损失就高达1.7亿多元,商誉上的无形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那几年,特斯拉的销量确实受到了影响,而且连续缺席了国内几个大型车展,这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损失是实实在在的。
这件事也给特斯拉,乃至所有企业都上了一课: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尤其是涉及到安全问题的质疑时,光有技术上的自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及时、更透明、更具人文关怀的沟通方式。
早期那种“绝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客观上确实激化了矛盾,让企业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后来我们看到特斯拉也做出了改变,比如通过软件升级优化了制动系统的驾驶感受,让用户有更多选择,并且在数据公开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这些都是在为当初的危机公关交学费。
对于我们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同样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天经地义的,但维权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遇到产品质量纠纷,首先应该想办法保留好证据,比如及时申请权威的第三方鉴定。
然后通过和商家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提起诉讼等合法途径来解决问题。
像站车顶这种看似“解气”的极端方式,不仅于事无补,还很可能因为方式不当,让自己从有理变成没理,甚至像张女士这样,最终要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实在是得不偿失。
法律保护的是合法的权益,而不是无限的情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