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这两年汽车行业里谁的剧情最像一部商战大片,广汽和华为的“恩怨情仇”绝对能入围。这场从合作到分手,再到重新牵手的戏码,堪比一场狗血偶像剧,只不过参与的主角全是资本千亿上下的大玩家。而其中四次“11:0”的投票记录,简直就是每个关键情节的一锤定音,让汽车圈和资本市场的“吃瓜群众”看得热血沸腾。
2021年,广汽和华为的第一次牵手,正值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十字路口。华为想在智能汽车领域“一展拳脚”,先后推出了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而传统车企则还在摸索自己的未来方向。彼时,广汽埃安已经有了一些积累,销量表现不错,态度自然比较“端着”,合作范围定格在“自动驾驶+零部件”。而赛力斯则完全是“不要脸的猛追派”,借助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杀开了一条血路。结果呢?广汽捂着自己的荷包优越感满满地看着赛力斯亏损连连,但这优越感成了短暂的幻觉。
时间一晃到了2022年,广汽的第二次“11:0”投票,让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这一年,埃安还在意气风发地大卖27.1万辆,完爆了同时期的赛力斯。但华为的“价格不受控”问题,让广汽内部一度喧闹,连埃安副总都开始公开吐槽,矛盾逐渐升级。而广汽董事会却更加强调自主能力,鼓励埃安融资搞A轮,估值成功破千亿。这操作表面看自信满满,但其实在赌市场会站在自己这边。但市场永远喜欢搞事情,压对边才算赢家。
真正的危机发生在2023年,当年3月27日,广汽第三次“11:0”投票,正式终止了HI模式的合作关系。一声锤响,以为画下了一个句号,却没料到这只是故事的转折点。下半年,新款问界M7上市,直接把华为和赛力斯推上了快车道,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而广汽,销量还是不错,但面对赛力斯入账红利,开始显得有点“乏力”。彻底决裂三年后,与华为牵手的好处眼见着照进现实,但曾经的辉煌却在逐步稀释。更何况,分红分得太潇洒的那几年,想装的底气早已在账上写不出来了。
到了2025年,故事迎来了反转。广汽的态度急转直下,以第四次“11:0”投票决定与华为深度绑定,再次携手推出“全新品牌”。是的,那个曾经觉得自己根基稳固、“不用抱大腿”的广汽,如今发现没大腿抱根本站不住。而两年前被放弃的华为,早已深耕智选车领域,技术和爆款频出,甩开广汽好几条街。这时候亡羊补牢,当然比坐以待毙强一些,但窗户早已不是原来的风景——赛力斯在分分合合的关键节点把握住了机会,成功登上收割利润的舞台。
如果要为这场大戏写一段反思,就绕不过广汽身上的“骄兵之气”。它的战略眼光,夹杂了摇摆的优越感与一时的安全感,对华为智选车的前景判断失误,对自己的转型能力估计过高。事实一再证明,在一个技术路线快速变化的行业,只要一天没有跑出市场,还没资格觉得自己“稳了”。广汽那几次分红看似谦虚有礼,其实是在挥霍未来的筹码。
或许有人会问,广汽董事会的决策错得离谱吗?未必。问题在于,这样的决策缺少决断力和前瞻性,也没有利用好资源。而一旦错失风口,就算有再多的豪车销量恐怕也挽救不了利润上的天平倒塌。
如今,广汽重新牵手华为,无论是因为市场压力还是对手的逼宫,都展示了一个道理:高傲,并非自信的等价物。当初若少一些孤注一掷的对错之争,而多一些局部妥协的可能,是否会是另一番光景?未来的广汽和华为能否再次擦出火花,要看广汽是否真正学会了从以往的故事里吸取教训。
那么,资本市场真正的赢家,又真的只属于敢赌的人吗?或许,能精准找到跑道和队友,并少些拧巴的企业,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