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每次去4S店买车谈价格,销售总是对你眨巴着眼睛说:“价格实在降不动啦,这样吧,我给您申请价值5000块的加油卡和全车贴膜,绝对划算!”可当你回家一算账才发现,这些号称价值过万的赠品,折算下来还没直接降价两千来得实在。前两天,朋友老李就经历了这一幕——销售递上的“超级大礼包”里,VIP洗车券只能用指定门店里最贵的套餐,行车记录仪连内存卡都要自费购买,气得他直呼“被套路了”!
一、5千元礼品的隐藏价签
刚跨进4S店大门时,小王就被销售经理的热情淹没:“现在订车送您车载冰箱、整车镀晶,再加五张保养抵扣券,总价值八千多!”可等他上网一查,同款车载冰箱电商价才398元,所谓的镀晶服务成本不到两百元。更离谱的是保养券只能抵扣工时费,机油机滤还得额外掏钱——这和直接降价两千相比,实际优惠打了个三折。
这背后的门道,有位干了十年的销售私下透露:“店里标价5000元的贴膜套餐,实际采购价才800块;号称两千多的原厂脚垫,成本不过百元。”送赠品不仅能把利润空间包装得“高大上”,还能让消费者产生“占了大便宜”的错觉。
二、捆绑销售的温柔陷阱
张女士去年买车时,就因为一张“免费贴膜券”吃了闷亏。到店后技师拿出三套膜:“送的这款容易起泡,加两千升级成防紫外线的吧!”结果一打听,所谓的升级款在其他汽修店才卖八百块。销售这种“先送后补”的话术,既锁定了客户二次返店消费,又能从合作商户手里拿分成。
更深层的套路藏在贷款方案里。销售拼命推荐分期付款,嘴上说着“零利息”,实际却悄悄把金融服务费、强制保险和GPS安装费打包进月供。有网友算过一笔账:贷款15万买20万的车,看似车价降了五千,但三年下来多花的利息和手续费远超这个数。
三、从赠品到业绩的魔法公式
4S店员工的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句话:“送赠品的销售才是好销售”。原来,每家门店都有厂家下达的装潢任务指标——每卖十台车必须搭售八套贴膜、五台导航仪。完成指标不仅能拿到额外奖金,还能获得厂商的返点支持。
更精妙的是礼品背后的流量生意。某品牌推出的“价值3000元洗车年卡”,实际是与本地连锁洗车行合作的引流工具。消费者每使用一次券,4S店就能从洗车行拿到15%的分成,一年下来反而多赚了两千多块。
四、聪明的消费者这样破局
真正会买车的人,进店第一句话就问:“这些赠品能不能折现?”曾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小刘分享经验:“当销售说送五千礼包时,你就坚持要求车价再降两千,通常都能谈成。”如果实在想要赠品,一定要在合同里写明品牌型号,比如指定3M贴膜或固特异脚垫,防止被偷梁换柱。
最近流行起“补贴叠叠乐”的新玩法:把厂家置换补贴、政府报废补贴和门店赠品分开计算。杭州有位车主就通过精准组合,把指导价18万的车谈到裸车14万,再叠加区级新能源补贴,最后省了整整四万。
说到底,4S店不是慈善机构,那些眼花缭乱的赠品背后都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逻辑。下次听到“送您价值万元大礼包”时,不妨笑着反问一句:“这些能抵现的话,咱们再聊聊车价?”记住,攥在手里的真金白银,永远比天花乱坠的礼品更实在。
(案例说明:文中张女士、小王等均为虚构人物,相关场景基于公开报道和行业访谈综合编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