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沙哑的谷玉坤,在灯光密集的发布会尾声站了起来。
他挥挥手,像是在驱赶舞台上的残余烟雾,“大家想问啥就问啥。”现场一时间有些静默,有人笑,有人下意识咳嗽,更多的人用笔尖在采访本上蹭出一道道墨痕。
这不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发布会收尾,更像是一个被抓包的“越野老炮”终于摊牌——别再兜圈子了,别再假装大家只关心那些参数表上的夸夸数据。
坦诚,往往乍看之下最不值钱,其实最见真章。
如果我是现场的记者,手里攥着一堆“标准问题”,无非是新车参数、市场目标、品牌愿景之类。
但谷玉坤一句话,把这些“套路发问”打成了背景板。
你会不会在这一刻冒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坦诚本身就是一种包装,这种包装能比那些“冰箱彩电大沙发”更耐用吗?
或者,坦克品牌的“灵魂”,究竟是非承载式车身,还是能让用户吐槽的方向盘和异响?
此刻的沉默,像是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比“新车发布”更重要的答案。
我们来梳理一下现场的“证据链”。
坦克品牌成立不过四年出头,却已经在国内硬派越野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几年前,这个市场还是蓝海一片——进口越野车因为高排放政策,不得不挥泪告别;合资品牌还在自娱自乐,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坦克就带着坦克300冲了进来,直接用“越野=坦克”打造了认知壁垒。
市占率从33%拉到83%,用数据把对手拍在沙滩上。
这种操作手法,和刑侦现场里突然出现的关键物证很像。
没人看见它怎么来的,但大家都知道,有了它,案子就离破不远了。
紧接着,硬派越野市场变成了红海。
三年时间,方盒子的造型席卷而来,新能源越野车型份额过半,玩家越来越多,新秀们摩拳擦掌。
坦克品牌并没有选择原地蹲守,而是不断进化。
马海利口中的“三步走”,其实是一次系统性升级:先巩固硬派标签(非承载式车身、三把锁、机械四驱、整体桥式后悬挂),再往“硬核”里灌入舒适和智能(冰箱、娱乐屏、Nappa皮、Coffee Pilot Ultra辅助驾驶),最后把营销话语权交给用户——让达人们用真实体验,把技术参数变成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
这一套组合拳,像是刑侦里用证据链将嫌疑人一步步引入“关键现场”。
但理性来看,坦克的成功,有其不可复制的“技术壁垒”:35年越野经验、海量翻车数据、行业头部自研智能驾驶系统、Hi4智能四驱混动技术……这些硬核积累,不是靠砸钱和喊口号就能速成。
坦克选择将资源投入实打实的服务——五年不限里程救援、终身免费智能驾驶软件、极端场景验证。
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用事实说话。
比如坦克300的三年保值率高达61.53%,征战南极、担任特警执勤车,这些都比“情怀”更有说服力。
坦克品牌的这种“长期主义”,在行业浮夸风气里,显得格外冷静。
大部分品牌都在“流量、概念、新势力”的轮回里自我感动,结果是市场“血流成河”,方盒子烂大街,用户吐槽不断。
而坦克则像个老派警察,守着自己的案卷,不追热点,只做深度调查。
用户调侃自己的坦克方向盘总跑偏,不爱走柏油路,车里全是异响。
这些吐槽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集结号”。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用户用真金白银为品牌投票,也用吐槽和自嘲为品牌“续命”。
这里没有完美受害者,只有愿意带着瑕疵继续并肩作战的同行者。
当然,坦克也不是无懈可击。
如果把市场竞争当成刑侦推理,那么每一次参数升级、每一个舒适配置、甚至每一次“坦诚发言”,都可能是对抗行业陷阱的自我防御。
硬派越野的门槛正在变低,一批批新玩家正用“流量密码”冲击老牌阵营。
坦克虽然有技术和服务的护城河,但只要行业还有新变化,护城河就可能被填平。
这个逻辑和实际办案一样——没有哪个证据是永远有效的,没有哪个嫌疑人是永远安全的。
说到这里,难免自嘲。
做品牌分析和做刑侦推理一样,总要面对“证据失效”和“人性复杂”的现实。
那些年追过的“新势力”,有几个不是嘴上说“用户第一”,实际还是扎堆卷参数、拼流量,最后变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浮华秀场。
坦克的“长期主义”,看起来像是老派侦探的偏执——不追热点,不信概念,只认死理:质量和服务才是护城河。
可这世界有时候,就不喜欢死理。
谁不希望市场上多一些能让人吐槽甚至能“跑偏”的方向盘?
毕竟,异响比沉默更像是热爱。
有趣的是,坦克品牌把营销权交给用户,制造出了一个“反营销”的营销现场。
那些达人不是在背词,而是在用自己的生活,去解释技术参数的“实用性”。
这场景,很像法庭上的证人陈述——不是法官、不是律师、不是专家,而是亲历者用自己的生活给出证词。
谁能想到,硬派越野车最终的市场护城河,竟然是用户的“吐槽文化”?
当然,我并不打算为坦克品牌下一个“终极结论”。
如果要理性推断,这种靠技术和服务筑造的壁垒,短期内确实很难被模仿,但市场总有变量。
当下的红海竞争、新能源冲击、“方盒子”流量密码,随时可能让下一个“坦克”浮出水面。
而品牌所谓的“坦诚”,也可能在下一个发布会上变成新的套路——谁还没学会“想问啥就问啥”呢?
现场记者们已经整理完采访本,观众席的笑声也归于平静。
坦克品牌的这场发布会,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侦查——证据在变,人也在变,只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异响和跑偏,才是真正的“用户画像”。
所谓“坚守价值本质者方能持续领跑”,听起来像是老警察的口头禅,但在这个过度包装的时代,或许恰恰是最不容易守住的底线。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用户,你会为一个“方向盘偶尔跑偏、车里有点异响”的品牌投票吗?
你更在意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是终身免费智能驾驶软件?
或者,你会相信那个说“想问啥就问啥”的品牌负责人,真的比那些只会念参数的同行更值得托付吗?
市场的答案,往往就在每一次不完美的选择背后。
证据链还在延展,案卷还没合上。
下一个“越野新势力”,究竟是靠技术、靠服务,还是靠善于吐槽的用户文化?
现场已然散场,留给大家的,是一地未整理完的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