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山东威海闹了个大动静,一辆车居然自己“离家出走”,惹得车主一头雾水,还得跟客服掰扯半天。这事可不是小打小闹,9月30号当天,一位小米车主家里的车,谁也没碰手机,结果车莫名地就自己启动了,光天化日之下把“无人驾驶”玩出了新花样——直接自己从家门口动了起来。车主立刻调出了监控视频,想找客服讨个公道,结果客服这边认死理,说可能是误触手机,是远程操作导致的。双方各执一词,谁都不肯让步,舆论一下子就炸开锅了。
车主说得很清楚:当时他和妻子都在屋里待着,车钥匙就是手机,丢在筐里距离还不算近,没人碰,手机也没任何异常。更要命的是,小米的“远程启动”功能设了不少门槛,既要解锁,还得打开专用APP,点操作、确认、安全计时,二十秒内一项不拉,手还得一直按着才行。车主觉得,不出啥意外根本不可能误触。监控拍得很清楚,现场整个过程一点操作痕迹都没有。
小米客服则从数据说事,查了一遍后台日志,发现就在那“车自己启动”的时刻,车主绑定的那部苹果手机的确发出了泊车指令,而且车和手机蓝牙距离很近。综合这些,客服坚持认为这就是手机操作导致,排除了车辆自身故障,强调数据和日志都没毛病。客服反复查后台,也道了歉,说沟通中解释不够清晰。这一来一回,各自有理有据,最后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车主拿视频证据,官方拿数据支撑,谁都说自己是对的,现场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其实呢,这件事情的核心也很简单:到底是手机误操作,还是车本身有漏洞?远程启动这功能的安全机制到底靠不靠谱?手机和车的互动,谁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一旦出了事情,车企的数据该不该公开,责任如何划分?这些问题一下子浮出水面,也让智能汽车行业头上的警钟敲得噼里啪啦。
别说,车自己动起来这事看着挺玄乎,但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老生常谈:智能车要靠一堆传感器、摄像头、蓝牙连接来“认世界”。万一哪天雷达识别错了,或者环境有点怪,比如强光反射、水面反光,搞不好就当成车位误激活,车就自己想不明白地动起来。再加上手机APP、蓝牙钥匙,如果出现程序漏洞、硬件故障、电磁干扰,甚至云端服务器小失误,都可能让“安全机制”变成摆设。谁家的“智能”都没法真正做到滴水不漏,这年头,意外总能赶巧撞上门。
面对这些隐患,车企也不是一点办法没有。小米表示要通过远程升级,补上安全操作的环节,比如紧急制动多加一层确认,驾驶位探测更敏感,让远程启动门槛再高点,平时建议用户关掉不常用的功能、定期检查绑定设备,争取用“多重保险”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数据也得更加透明,说是要开放操作日志,还考虑找第三方监管,让大家对车到底咋动的都看得出来。
这一连串操作,还是掩盖不住大家的担忧。其实车主并不是“挑刺”,而是智能车行业问题本就层出不穷。环境识别失误、逻辑漏洞、硬件短路、手机误触、云端故障……都可能让车突然耍脾气,从“幽灵搬家”到“放飞自我”,各大品牌早就摊上过类似事。大家心里门儿清,这不是个别事件,智能车安全机制还真得认真琢磨。
说回小米汽车,这回风头正劲,先是因自动驾驶的问题大规模召回,后来又爆发车主集体诉讼、退车风波,信任度直接“塌方式”下滑。虽然短期内订单没说直接暴跌,但市场质疑声明显多了,股价也跟着坐了趟“过山车”。如果官方迟迟拿不出靠谱的技术升级、沟通机制去修补信任,销量和品牌形象,只怕都得被这一波“自动离家出走”敲上一记闷棍。
这事影响不只是一家车企,大家买智能车也变得更理性了。功能再花里胡哨也没用,安全性才是王道,宣传别吹得天花乱坠,实事求是才有市场。七成以上的意向用户都想看原始测试数据,自主品牌纷纷跟进,把智能驾驶的极限和边界都提前说清楚,谁敢大包大揽,谁就得先拿出底线。如今智能车行业,信任的门槛刷刷往上提,技术细节、实际表现都成了消费者关注的新热点。
监管这块,也是老大难。一些核心功能,比如自动紧急制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硬性行业标准,各家车企自己的安全防护差别巨大。大家有时候只在最低合规线做文章,漏洞堵得慢,一些还没测试彻底的新功能经常赶着OTA上线,十分激进。可没有第三方监管,出了事就是车企说了算,证据掌握在车企手里,车主维权也就难上加难。政策方面,也在逐步从事后干预往事前管理靠拢,安全门槛算是慢慢抬高,但短期内问题还不小。
归根到底,智能汽车的安全还任重而道远。技术得进步,行业得自律,用户信任也得靠一点点攒,不是哪家能一蹴而就。以后谁要造智能车,也别光图噱头,真把安全做到家,才是长远发展的大道理。
有些事不怕闹,只怕藏着掖着,今天的“自动离家出走”,也许就是智能汽车成长路上的必经一劫。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