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市场最近有点懵。
中国车企的攻势来得太快,像一场没有预告的暴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500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更让欧洲人坐不住的是,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不到1%飙升至2023年的8%,而德国《明镜周刊》直接用了“中国车正在碾碎欧洲防线”的标题。
关税?似乎拦不住了。
欧盟去年10月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试图用高关税筑起围墙。但现实很骨感——比亚迪海豹在德国的售价比本土大众ID.3还低20%,续航却多出100公里;蔚来ET5在挪威卖到脱销,北欧消费者甚至抱怨“等车等到极光都看腻了”。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大概没算明白:当中国车的性价比高到能让人忽略关税时,政策大棒反而成了自家车企的催命符。
技术换道超车,才是真正的杀招。
欧洲车企还在内燃机专利墙上雕花,中国已经用电池和智能驾驶撕开缺口。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充电15分钟跑500公里,而大众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还躺在PPT里;小鹏的城市NGP能在广州闹市区自动绕开外卖小哥,宝马的自动驾驶却连慕尼黑郊区的弯道都犹豫不决。网友调侃:“欧洲车厂开会讨论怎么应对中国车,结果会议室用的投影仪都是海信。”
供应链的降维打击更致命。
上海特斯拉工厂的Model 3下线速度比柏林工厂快3倍,成本低40%——因为方圆200公里内聚集了全球60%的锂电池产能。法国《费加罗报》酸溜溜地写道:“中国人把汽车造出了快餐的感觉。”就连奔驰CEO康林松都承认:“欧洲想重建完整电动车供应链,至少需要10年。”可市场会等10年吗?看看米兰街头越来越多的MG4,答案显而易见。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时,情怀一文不值。
西班牙出租车司机何塞的话很直白:“我管它来自中国还是火星?能省下1万欧元保养费的就是好车。”这种务实心态正在蔓延:去年英国最畅销电动车是名爵ZS,意大利销量前十里有3款中国车。甚至德国交通部长维辛都偷偷换了辆比亚迪汉,被媒体拍到后只能尴尬解释“为了研究对手”。
欧洲车厂的反应像极了当年的诺基亚。
大众紧急推出2万欧元廉价电动车计划,但量产要等到2027年;雷诺CEO卢卡·德梅奥呼吁“欧洲必须觉醒”,转身却把自家电动车涨价5%。网友毒舌评论:“他们觉醒的方式就是多收消费者钱?”反观中国,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时,王传福在工厂直接开香槟:“卷?我们才刚热完身。”
这场战役最讽刺的结局可能是:当欧盟还在纠结“是否要加征关税”时,中国车企已经用本地化生产绕过了壁垒。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厂,奇瑞和长城抢滩西班牙,宁德时代更是在德国图林根州投产了欧洲最大电池厂。布鲁塞尔的政治家们突然发现,关税大棒挥了个空——中国人早把战场推进到了自家后院。
现在问题抛给了欧洲:是继续筑墙,还是赶紧跳上中国车的轮子?毕竟,当消费者连BBA的标都不在乎时,游戏规则早就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