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汉东风雪铁龙买车的经历,差不多也算荒唐。说出来可能会让人大笑,但其实挺气的。那天我去看车,店里一派热情,先是说这车刚到,库存,啥都新,听得我还挺心动。其实我知道,库存车在中间渠道里的表现一般,比新车便宜个两三千,可能还多一两百块折旧费。
我当时心想,要是能下手,至少比二手市场便宜,还快速搞定。那销售问我,愿意考虑置换?我说可以。结果,他犹豫了一下,说我们可以帮你搞活动,补贴3千,我心里就有点小期待。毕竟,按照平时经验,厂家的优惠基本就这点,差不多算是稳定的。
但我也没多想,那时候还问了他:旧车估值咋样?他点头答应,说我们全国评估系统,基本能给你个好价。我又随口问:差不多能给我多少?能比外面快点吗?他说这边评估,按系统最低价,估计比外面低个一万块左右。我心里一惊,反正都要卖,能底了就好。
结果,走完卖车手续,我让他帮我查一下新车的购车价,就在他们店里的账号上晃一圈,发现新车是一辆库存车,价格(原来报价)大概就比市场价低个三千左右。还真是挺便宜的,我心里还觉得挺划算。
但,事情还没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心想,库存车二手价掉的快,不然也不至于亏一半。其实我猜测,行业里库存车可能比新拆出的车少,但二手折旧特别快,可能三年车会掉个六到七成。放到我这次,亏得也不算太夸张。
然后,我问他:你们这个旧车估价是怎么来的?我外面估比你们低一万,是不是你们评估系统有偏差?他笑笑,我们评估系统是官方正规的,绝不坑人,这个价没有问题。我笑着说:就是觉得,卖出这个价,我觉得挺亏的。他说,每家评估都有差异,但这次确实是最优惠的方案。
然后他又神秘兮兮的说,对了,你的旧车符合两年次新,补贴就不能用。我一愣,问:这块是谁定的规则?我没听说只能两年票据。他打了个哈哈,公司政策啦,您理解。其实我明白,这东西主要还是看谁跟谁谈。说白了,很多补贴和优惠,只是口头承诺,实际操作上也有很多猫腻。
你说,这事让我觉得挺无奈的。毕竟,买个车,花心思费时间,还得跟他们斗嘴。有次我碰到一位修理工,他笑着告诉我:你们这批车,零件成本涨了20%,而客户还觉得我们价格贵。我心想,说得也是,供应链这东西,像线下菜市场,买个菜,要中间价和关税,最后端到消费者手里,价格已经浮Up了20%左右。
供应链上的那块肉,吃得我挺难受的。像那次我问到一款车型,配件和原材料都涨价了,原因就是芯片短缺,很多供应商都在拼命凑单。我还笑着说,这不就是生活里的拼盘嘛。他们也叹,没人想到一颗芯片,能让厂里烧掉几百万,但这就是现在的游戏规则。
我也很琢磨,厂商的研发成本逐渐被压缩,很多车型其实差不多的框架,都在拼不同的皮肤。就像手机一样,核心不可改变,外表打打变化。车也是,去年我朋友买的,看上去不一样,但性能差不多。能猜到吗?其实很多新款都是换了个壳。
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还关乎渠道策略。像我这次左等右等,最后终于买到那辆库存车,看似便宜,实则心里还揪着点。你知道的,渠道里不是只看价格,还有那点切身体验:看车时,店员冷淡一点,谈个价格还追问我家人意见;买完车后,预约保养,排队半小时。
渠道放大招,套路还是多。比如那次我刚买完车,回家一看,附带的那个赠品居然还是个劣质塑料。在微信群里,没有人说这是个好牌子,只是在吐槽厂家的套路。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个问题,我一直没太明白,是不是次新车越新越贵?还是只是个说辞?我还听说,有些车2年左右折旧得比预期快,但也因地区和车型不同,差异挺大的。这次卖车,我估算,二手回收价最多也就剩50%左右了。嘀咕一下,差不多的车型,比如同价位的车,油耗、空间、配置上的差别,实际操盘时我发现,差别不大。有时候就是品牌塑造的差异或是售后服务的不同。
所以我在想,买车这场游戏,究竟是买车,还是买标签、买套路。经常遇到那种调皮的销售,不开声就知道,他心里在算账。就像我之前的朋友说,他们都在拼价格战,但实际上赚的钱都在后续的维修和配件里。这话倒也不假。售后利润啊,才是真正的金矿。
你说,咱们买车,真的是越买越复杂,还是说惯了?我其实挺喜欢简单点的生活。有没有一种可能,未来跑的快的车,除了价格,最重要的是透明度?不管是补贴,还是旧车估价,要一目了然,别再搞鬼。否则,买车就不光是花钱那么简单,还得斗智斗勇。
最后这个问题,你会去努力钻研厂家的条款,还是打算随遇而安?我其实觉得,每次买车,心里都像个打补丁的程序员,修修补补,总觉得哪里不完整。买车这事,真是个深坑,可又不得不踩进去。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