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华尔街那边递过来一张小纸条,全球车圈立马炸了锅。
纸条上写的啥?
特斯拉要跟“中国制造”拜拜了。
那架势,活像一出闹分手的家庭伦理剧,而且是那种爹妈不同意,硬要拆散小两口的戏码。
这封发给供应商的“分手信”,话说得很绝,要求未来一到两年,美国工厂里的特斯拉,不能再看见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零件。
通用汽车那边更狠,直接下了最后通牒,有些供应商的“死线”定在了2027年。
仿佛一夜之间,那个喊着“地球村”的时代就翻篇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冰冷的“柏林墙”,墙上赫然写着:“中国零件,不得入内。”
你是不是觉得这事儿挺突然?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盘大棋,早就有人在布局了。
还记得几年前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的样子吗?
那会儿很多人看热闹,觉得不过是政客间的过家家。
可谁能想到,这根大棒现在结结实实地砸在了车企的脑门上。
有些汽车零件的关税,一言不合就飙到25%,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一辆车还没出厂,就先背上了几百美元的“原罪”,这钱谁出?
最后还不是得消费者和企业自己消化。
曾经那个“哪里便宜好用就去哪”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商业逻辑,这个曾经在全球化牌桌上叱咤风云的老大哥,如今在所谓的“安全焦虑”面前,竟然怂得像个弟弟。
但故事要是这么讲下去,就太没劲了。
马斯克,这个硅谷钢铁侠,难道真是个任人摆布的傻白甜?
镜头一转,我们飞到上海。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特斯拉的剧本是另一个版本。
上海超级工厂造出来的Model 3和焕新版的Model Y,身上的“中国血统”已经超过了95%。
啥概念?
就是说除了那身标,骨子里基本就是个“国产小子”。
这边厢要“去中国化”闹得满城风雨,那边厢却恨不得把“中国化”刻在脑门上。
好家伙,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精神分裂”现场吗?
这就是游戏的精髓所在:一套人马,两套玩法。
在美国,我得听“懂王”们的,搞一条所谓的“无中”生产线,哪怕成本上天,哪怕得罪财神爷。
而在中国,以及中国辐射的亚洲市场,我得牢牢抱住这条全世界最牛、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供应链大腿。
你说这是投机取巧?
不,这叫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非黑即白,只有反复横跳。
更有意思的是,有好事机构算了笔账:一辆彻头彻尾“美国制造”,不含任何中国元素的电动车,成本要往上窜多少?
答案是28%到35%。
这数字,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辣辣地抽在美国那些政客的脸上。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安全感”,让消费者多掏三分之一的钱,这买卖,划算吗?
欧洲的老爷们也在纠结。
他们夹在中间,一边是美国大哥投来的“死亡凝视”,一边是中国供应链递来的“真香”橄ăpadă。
两头都得罪不起,只能玩点暧昧,搞点若即若离。
所以啊,指望全球供应链“一刀切”,彻底把中国踢出局,那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世界并没有变成一个单项选择题,而是成了“双系统”模式,有点像安卓和iOS,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偶尔还能互传个文件。
真正的骚操作还在后头。
特斯拉不是要在美国“去中国化”吗?
行,但没人规定中国供应商不能“曲线救国”啊。
最近,墨西哥边境的小城新莱昂州突然就热闹起来了,为啥?
因为特斯拉的新工厂就建在那儿,而马斯克正一个劲儿地朝中国供应商们抛媚眼:哥几个,来墨西哥建厂吧,离美国近,还没那么多破事儿!
你看懂了吗?
这叫“绕道出海”。
美国不是不让“中国制造”进来吗?
那我就在你的隔壁邻居家开个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贴个“墨西哥制造”的标签,不就成了?
这操作,简直是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老话玩明白了。
对于咱们中国的供应商来说,短时间内丢掉一些美国本土的订单,肯定肉疼。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未必是坏事。
从前是躺着挣钱,现在得站起来,甚至跑起来了。
一方面,咱们有国内这个庞大到让任何人都眼红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被逼着“出海”去卷,去墨西哥,去东南亚,去欧洲,把厂子开到全世界。
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大迁徙,就像一场大型真实版的《鱿鱼游戏》。
游戏规则变了,曾经的强者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只有那些能快速适应新规则的玩家,才能活下来。
特斯拉这把“手术刀”,表面上是砍向了中国企业,但刀刃锋利,稍有不慎,就会伤到自己那曾经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
谁输谁赢?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简单、纯粹、只看性价比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的世界,会更复杂,也更精彩。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未来的特斯拉,会不会因为这场“折腾”,又要涨价了呢?
毕竟,大佬们博弈的成本,最后总得有人买单,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