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买车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不只是看品牌、动力、颜值,更多的人开始琢磨车子的智能系统到底够不够“聪明”。这几乎就是一场升级换代的社会实验,一边是围绕“驾驶员”,一边是奔着“自动驾驶”去。最近,小鹏G7 Ultra搞了个大动作,首次OTA推送上来了,全场景VLA加持,直接冲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前排。大家都在问:智能驾驶能有多智能?方向盘还要不要握得那么紧?这些技术真的是帮人还是让人更难放心?
咱们就直接说实话吧,车圈现在谁不想用大模型AI加持自己家的系统,毕竟现在都被ChatGPT、Sora啥的刷屏了。小鹏这次直接上了融合大模型的全场景导航辅助,意思就是车子不光能应付日常、还能在复杂情境下自主“琢磨”路该怎么走,遇见风险还能像老司机一样提前判断,甚至还会关注你有没有“看不着”的地方、帮你防御性驾驶。都说过去是人开车,现在慢慢变成了车帮人开车,那今后的开车到底还是不是一项“技能”?是不是人人都能拎包上路?开车像滑滑梯一样?
咱往深里想,一台车如果能“预判风险”,还能在你分心的时候把你护住,甚至和你学习,逐渐熟悉你的开车习惯,这到底算啥?是变相地帮你变成更好的司机,还是让驾驶员对车产生过度信任?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习惯让AI帮你“兜底”,万一哪天它不兜咋办?会不会长此以往人的“风险意识”就被削弱了?我们是否能接受“技术失效”这件事?
再说“人机共驾”,小鹏把这个模式推出来其实挺微妙的。具体讲,当车速低于130km/h,你随时可以通过动一下方向盘、踩个加速踏板就接管或者协作驾驶。这不就是把传统开车跟智能辅助无缝切换吗?看上去很自由,谁说AI夺权?但问题来了,这种“谁主谁副”的状态,真能让驾驶员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么?有些司机可能想:“反正有AI兜着,我就可以放松点。”可万一突然需要你上场,反应会不会慢了半拍?共驾的协作真的能做到“你来我就退、我来你就进”吗?
泊车这事儿也挺有意思,以前谁要在没划线的坑里一把进车位,那就是本事。现在你可以手动生成车位框,AI帮你智能匹配、自动泊入。听起来挺方便,省事儿不用脑了,可是不是也在悄悄消灭一部分“老司机”的存在感?以后谁还练习这个?大家是不是都靠“一键泊车”吃饭?技术是让生活变简单,但会不会也让人的能力逐步萎缩?咱是否还能在技术失效时靠自己?
再看备受关注的“智能出库”。那种车挤车的场景,每早上就是打仗。现在你只需要拿起手机,车自己退出来,出库变得从容。肯定有不少人会觉得这是懒人福音,但也许渐渐大家都变得离不开手机,仿佛钥匙都要变成APP了。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是不是也把我们和传统“机械世界”隔开了?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安全保障——AES自动紧急转向避让。万一前方有突发事故,刹车距离不够,车子能自动判定要不要猛打方向来躲避,还能自动减速。这听起来是黑科技降临,确实能救命。但问题来了,真正的“避险”靠的可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有时候是直觉、有时候是个人对路况的微妙理解。假如某一次AI判断失误、该打没打,甚至打得太狠,乘客会不会由此产生“算法焦虑”?安全感来源于技术,但技术一旦出错,就成了信任危机。人是不是应该始终保持最基本的“应急能力”,而不仅仅将命交给芯片?
说到AR-HUD路怒消消气,这倒是把科技和心理学结合得很巧,如果你堵车、遇红灯、被疯狂加塞,车会自动弹出爱心、笑脸、烟花啥的AR动画,给你愉悦一下。但其实这招也挺会玩,你想,一个人的情绪因为一个卡通动画就能被抚慰,这是真的吗?堵车时的火气、加塞时的郁闷真能被“表面化”的娱乐感覆盖?这种“情绪外包”是不是有点太表层了?会不会让人更容易忽略真正的交通问题,觉得反正“有娱乐”能抵消烦恼?我们是不是需要真正思考怎么解决交通压力,而不仅仅靠视觉娱乐调和一切?
同样,AR-HUD安全辅助。比如当侧后方有车逼近,直接用场景化SR提示你要小心。这种“场景警示”确实贴心,能显著提升安全感。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当车内的信息流越来越多,驾驶变成了“信息接收者”,而不再是“环境主动观察者”,“信息过载”是否会让人忽略真正要看的东西?是不是有一天我们需要“AI降噪”来帮我们筛选那些重要的提醒?
另外就是AR-HUD智能辅助,在你用NGP驾驶时,什么跟车目标、踩加速细节一目了然。貌似啥都智能了,但人是不是容易陷入“被动驾驶”状态?会不会逐渐变成“坐在这儿享受就行”?驾驶的乐趣是不是有一天变成了“智能体验”而不是“操控本身”?坐在车里是不是更像做一次智能产品的试用而不是一场旅途的冒险?
还有一项其实挺有“接地气”意味的是AR-HUD自适应调节高度,据说会根据你的身高和坐姿自动校准最佳成像区。这招确实照顾到每个人的差别,不用自己再费劲去微调。不过细想下,这种用户体验的极致设计会不会也让人越来越依赖“别人帮我照顾好一切”?即便是坐姿和视线,也有AI系统为你兜底。人本能地会想:生活是不是都由“算法”安排好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发挥空间?
纵观这些“体验优化”和智能化创新,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大家都想通过技术让出行变得更自由、更安全、更人性化。但是,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技术进步带来的不是一种万能,而是一种“依赖”?我们是不是正在培养一代“不会开车的老司机”?智能辅助提升了驾驶体验,但同时也在不断精细化地剥夺人的主动性。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像“温水煮青蛙”,刚开始都觉得香,久而久之就发现除了按按钮、扫码、触摸屏,好像别的不会了?
而且,汽车厂商们现在天天宣传升级、推送、优化,似乎谁家的AI好、谁家OTA快就是新的竞争力。但我们思考一下,这种升级带来的“数据化管理”是不是也在悄悄地记录了你的每一次驾驶,每一个习惯?是不是在安全的名义下,也增加了个人信息被“挖掘”和利用的风险?我们需不需要为“被技术观察”买单?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真正自由的驾驶感受反倒在“高度智能”中消失了?
当然了,没人否认技术带来的改变是好事,毕竟智能系统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度。但任何事情,如果走到极致,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未来的出行,是不是我们只需要会“和机器对话”就够了?如果所有路上都是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助会不会变少?甚至出现“算法孤岛”,每个人都在冷静地执行指令,无须交谈、无须协作,交通变得高效,但是不是也"无趣"了?
所以说,小鹏的这次大升级,是技术进步的一小步,也是我们思考人机关系的一大步。我们得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有时候方便的反面,才是真正的麻烦?我们能不能在享受智能驾驶的同时,记住那些“笨办法”的好处?别被便利束缚了双手和大脑,毕竟真正的自由,可能不是躺平于技术怀抱,而是随时能自己站起来走两步。
现在车市的AI军备赛刚刚开始,谁都想把最智能的东西塞进自己家车子里,谁的OTA快、谁的场景全,谁就领先一步。但我们不妨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技术只是工具,人始终是主角。智能驾驶不是让我们变傻,而是让我们更有余地选择怎么开、怎么生活。所以,别让“升级”把你装进了算法的笼子,记得技术之外,还是有人的温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