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大佬们放个话,都得掂量掂量再掂量。
瞧,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在个访谈里“嘀咕”了几句行内现象,立马就成了舆论场上的靶子。
他说有些公司不事稼穑,专门砸高价挖别人家辛辛苦苦攒出来的人才,好像是走了捷径,长远看,整个行业都得歇菜。
这话一出,吃瓜群众们立刻开始对号入座,觉得他指桑骂槐,影射小米汽车。
这事儿颇为玩味,明面上是商界大佬间的“唇枪舌战”,实则暴露了新能源车企对人才,尤其是技术性人才,那种既渴求又心慌的复杂心绪。
要知道,新能源汽车这摊子事,烧钱速度堪比吞金兽。
技术更迭更是快到让人瞠目结舌。
谁手里攥着看家本领,谁就能在牌桌上多捞几把。
那问题来了,技术从哪儿来?
自己埋头苦干,研发周期长,风险系数高。
直接挖角,见效快,还能省去不少弯路。
这就好比耕田,辛辛苦苦自己育苗,搞不好血本无归;直接买现成的优良品种,当年就能有个好收成。
但症结也在这儿,大伙儿都去买良种,谁还愿意花心思育苗呢?
何小鹏这番话,其实戳中了行业里一个挺普遍的痼疾:高薪挖人。
小米汽车挖人的阵仗,咱就不赘述了,毕竟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儿。
但其他车企,难道就没打过挖人的算盘?
恐怕不然。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人才竞逐”。
企业为了立足和发展,卯足劲儿囤积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即插即用的技术大拿。
但这种“拿来主义”,真能让中国汽车业实现真正的技术跃迁吗?
恐怕悬。
这就好比筑楼,地基都没夯实,光靠粉饰,能盖出参天大厦?
当然,也有人会说,小鹏汽车自己也曾广撒英雄帖,现在倒过来指摘别人,是不是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
这话也不无道理。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草创时期,需要迅速提升实力,挖人或许是最直截了当的手段。
但当企业羽翼渐丰,更需要构筑自身的人才梯队,才能维系持久的竞争力。
而且,这事儿还牵涉到另一个问题:企业公关。
何小鹏一句“率尔操觚”,引来了这么大的风波,小鹏汽车的公关团队赶紧出来平息事态,说何总说的不是汽车圈,是中小科技公司。
结果呢?
网友们更不买账了,觉得这辩解苍白无力,适得其反。
这说明啥?
说明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轩然大波。
企业家在公众场合发言,得更加字斟句酌,公关团队也得有更强的危机化解能力。
言归正传,这件事儿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人才竞逐是好事,但不能一味地依赖“挖人”这条路。
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生态,鼓励创新,培育自己的技术班底。
单从研发投入来看,国内头部车企的投入占比,与国际巨擘相比,依然存在落差。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为“发展阶段有别”、“利润空间受限”时,是否忽略了长期投入的战略意义?
归根结底,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只能靠自己一砖一瓦地垒砌,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来。
就像培育良种,虽然前期投入巨大,风险系数高,但一旦功成,就能掌握命脉,不再受制于人。
总而言之,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企业间的“口水战”,不如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
如何权衡短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如何构建健全的人才生态,这才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而这,也远比纠结谁挖了谁的人,更有价值。
全部评论 (0)